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4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65篇
物理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影响,刻画了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并基于广西1990-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三者间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而金融发展则显示出具有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反映不同收入群体异质性的混合分布测度方法估计收入分布,对收入分布拟合效果的评判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利用假设检验思想从收入变动角度给出一种收入群体界定标准的基础上,从规模上刻画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并运用夏普里分解规则对影响格局形成的宏观因素进行了解构。对CHNS(1989-2011)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布逐渐呈多峰特征且城镇更为明显;城镇和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当,低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可有效促进自身规模的缩小,中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虽同样有助于低收入群体规模的缩小但对自身群体规模变动影响不大,高收入群体内部收入的增长则将有助于自身规模的增大,而各群体内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多会阻碍"橄榄型"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5):769-783
本文基于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建立了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非参数可加模型,利用我国1984-2011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农支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差距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差距和财政支农支出均是影响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三者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线性部分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远高于收入差距和财政支农支出,而且收入差距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非线性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支出对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一个显著的"正U"形非线性影响,而对中部地区则产生一个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了保费收入过程是泊松过程和聚合理赔过程中理赔间隔时间和个别理赔额之间具有Boudreault et al.(2006)中所描述的相依结构的一类更新风险模型.运用生成函数、离散形式的Dickson-Hipp算子和反Z变换等一系列方法,推导出了该模型的Gerber-Shiu函数的生成函数的精确表达式,以及它所满足的瑕疵更新方程.  相似文献   
6.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5):799-811
为实现可持续共享,提高人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提高跨时间跨代际。而家庭财富转移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是提高这种能力最直接的举措之一。针对家庭财富转移的直接和间接效应,通过构建对数线性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和累积Logit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模式为子代收入等级对父代收入等级的继承,以及"向上"或"向下"对称的异质性流动;家庭财富为不同收入水平间的相对距离和可渗透性带来一定的帮助;家庭财富过高,不利于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共享;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升家庭财富存量,有助于加大收入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机会;家庭财富的增加,有助于收入底层人群子代可持续共享水平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等收入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中等收入者研究方法不足的状况,本文基于现代非参数方法中的核密度佑计方法,提出测算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变动的新方法,并构建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因素动态分解方法。依据居民收入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提出我国中等收入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变动情况进行测度,并对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变动的增长效应、分配效应和水平效应进行分解。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得到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消费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且居民收入分布上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消费偏好具有显著的差异。由此选取CHIP数据并运用门限回归模型,根据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划分出不同的收入组群,来对居民消费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收入组群差异,同时各类消费市场的发展阶段也存在区别,收入分布变迁正促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更高一级的享受发展型消费转变。可见当前我国经济中,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已不再具有明显的整体效应。因此,拉动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关注重点的收入组群以及具有显著成长性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等收入人口的确定对于分析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洛伦兹曲线是一种分析中等收入的经典工具.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更高拟合精度的洛伦兹曲线模型.并基于其几何特征,考虑社会的贫富程度与贫富分化因素,建立了收入空间法与人口空间法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4):705-713
本文使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统计指标"加权调整标准差(WASD)"衡量我国目前城镇工资的行业总差距,分别计算了我国19个行业2004-2009年平均工资相对于按就业比重加权的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通过不同收入组特征的差异检验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行业工资差距主要归结于行业垄断以及行业之间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差异;行业劳动者的性别比例以及行业开放程度对行业工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