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数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定量概述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根据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区位成本、国际贸易、产业组织和邓宁折衷理论,从成本、经济、集聚、制度等方面,运用1999-2010年FDI数据,对江苏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空间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FDI发展差异总体趋势是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2)江苏FDI空间趋于非均衡分布,"核心-外围"空间格局有所改变;3)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劳动成本是江苏FDI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影响因素;4)外资产出率、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等负相关影响因素在江苏FDI区位选择中的重要程度显著性下降.江苏应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FDI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快引导外商投资重点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优化外资投资方式、投资结构和地区分布.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海洋三次产业和海洋产业部门两个层次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时间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上海、天津、山东、浙江、广东5省市偏离总量、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都较其他省市优势明显,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优势海洋产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上海4省市.  相似文献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大海洋科技投入,促进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根据海洋经济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地区2001-2011年海洋经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和海洋劳动的弹性系数均为正数;当3个要素投入每增长1个标准差,将引致海洋产出平均增长1.0412、0.1633、0.6837个标准差;海洋资本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而海洋科技的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小,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仍然表现为资本、劳动双要素投入驱动型.从优化主要海洋产业比重、调整海洋经济要素投入构成、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发挥海洋科技人才主体作用等4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定量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特征是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保证.在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组合综合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我国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类型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沿海城市间的入境旅游发展却参差不齐.以53个沿海城市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1995-2009年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缓慢缩小;入境旅游人数呈均衡化分散,旅游外汇收入存在局部区域集聚趋势;入境旅游泰尔指数具有三种典型演化特征,总体泰尔指数与区域内泰尔指数具有稳态渐进一致性,入境旅游集群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地域分布一致性,入境旅游比国内旅游具有更大的内部差异,两者呈现空间非均衡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长期趋势和重要手段.已有研究表明产业区域间推移有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但没有考虑到邻近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尝试将邻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以泛长三角为典型区域进行了实证检验,空间杜宾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未来2025年左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程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将缩小一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区域内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邻近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物质资本、城市化具有空间挤出效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条件收敛趋势,且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存在显著的经济一体化涓流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政策建议有:长三角区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以行政契约制度和磋商沟通机制为主要方式的地区性多元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产业城镇互动发展,形成区域融合重组的增长极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