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使用流体动力定量管代替进样阀,用8种有机试剂作载流由流动注射原子吸收法测定12个元素。对于K、Na、Co、Cu、Mn、Fe、Zn、Pb、Ni的测定,MIBK、n-BuOAc、TBP作载流有增感作用,对于Ca、Mg、Cr的测定,Oxine、SLS、CTMAB、OP作载流有一定的增感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与性能的不断发展,芯片的功耗问题已经变的十分严重,功耗带来的挑战日益突出。异构多核动态调频架构是目前研究低功耗的主流方向。SOC系统当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处理器能够控制总线,其它处理器则处理等待状态,异构多核动态调频架构能够通过降低不控制总线的处理器频率来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异构多核领域的处理器和总线跨时钟域解决方案,此方案在国内属于首次提出,可以运用在异构多核动态调频(DFS)架构当中。目前手持终端设备越来越强调功耗的重要性,因此异构多核领域的处理器和总线跨时钟域解决方案将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该方案通过在处理器和AMBA总线之间添加FIFO以及一些复杂的算法,达到消除亚稳态和正常通信的目的。最终,通过仿真发现任意调节处理器的工作频率都能满足传输协议。证明该方案能在异构多核动态调频架构中运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实验发现碳纳米管在光限幅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质,其光限幅带宽宽,响应时间短,限幅阈值较低,使其成为继C60后又一理想的光限幅材料。为了研究其光限幅机理,测量了碳纳米管悬浮液的散射和透射能量随入射激光能量的变化,限幅过程中散射光的角度分布以及探针光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伟平 《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1):277-278
强激光通过反射镜、窗口等光学元件传输过程中,光学材料对激光会有微弱的吸收,由此引起光学元件的热畸变,影响传输效率和远场能量集中度。基于三维瞬态热传导方程和弹性应力-应变方程,研究了波长1.315μm非对称环形强激光束辐照下硅反射镜、白宝石窗口的温度、变形和应力的分布规律,特别研究了激光强度、激光输出时间、光束遮拦比、光强分布的空间梯度等对元件热效应的影响;还研究了波长3.8μm非对称空心矩形激光束辐照下氟玻璃窗口温度、变形和应力的分布规律。计算了变形对光束波前位相和光束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伟平 《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1):278-279
用脉冲Nd:YAG激光(波长1.06μm、半高宽10ns)辐照了多种金属膜层镜面,用光学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某些样品损伤区或周围有规律的波纹图案,波纹周期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这里提出了波纹产生的光学模型,认为光路系统中某些元件的衍射或者强光与元件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干涉可能会导致元件表面波纹状损伤图案。通过理论计算,初步解释了实验中波纹的周期和其他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选择合适的激光参量与光伏电池参量,以提高激光无线能量传输(LWPT)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通过实验研究了LWPT系统中能量接收单元,也即光伏电池在半导体激光照射下的输出特性。通过波长为808 nm和915 nm的激光辐照GaAs和Si光伏电池,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密度、光伏电池温度、电池类型以及激光入射角度对光伏电池输出特性与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实验中,在波长为808 nm的激光功率密度从0.06 W/cm2上升至0.37 W/cm2的过程中,Si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从0.12 W上升至0.32 W,能量转换效率从50.9%下降至21.2%;GaAs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从0.40 W上升到1.07 W,能量转换效率从57.9%下降至23.8%。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先增加而后趋于饱和,但是高功率密度激光引起的电池温升会导致其光电转换效率的下降,所以激光功率密度的选择与光伏电池温度的控制是提高LWPT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气流条件下强激光对金属靶的熔蚀效应,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开发了三维Fortran计算程序。综合考虑强激光与材料耦合规律、光束能量空间分布、材料高温热物理性能以及熔蚀界面移动等关键影响因素,模拟了激光辐照下金属靶板升温、熔化和剥蚀的复杂物理过程。最后,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计算模型和程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计算模型能够反映强激光熔蚀金属平板的基本规律,熔蚀深度和后表面温度计算值与试验吻合较好,并且自编计算程序简单高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