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4.
主从竞争供应链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两条均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竞争供应链模型,链间采用Stackelberg博弈,而链内分别考虑制造商主导和零售商主导两种情况.考察了在链内企业实力不同时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有何影响.分析了当企业实力发生改变时,对己链以及他链成员的最优决策有何影响.最后对反映供应链竞争程度的(?)_i做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任何供应链内部主导权的改变对链与链之间的竞争没有影响.链内企业之间的博弈只是一种内耗.当两条链实力旗鼓相当时,后进入市场的供应链具有"后动优势"以及竞争加剧对各方都有利. 相似文献
5.
在对称信息框架下,构建了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运作决策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研发模式下双渠道供应链成员的最优运作策略和利润.研究发现在市场中,研发能力较强、效率较高的企业具有更强烈的研发动机,其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而研发能力较弱、效率较低的企业其研发动机较弱,研发方面投入较少,从而造成市场中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市场局面.进一步,研究指出当研发成本敏感系数或制造商谈判能力介于某一个阈值时,供应链各主体均偏爱合作研发模式.否则,至少有一方会拒绝合作研发,此时制造商将选择进行独立产品研发.而对供应链整体来说,合作研发模式始终是最优的,能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在对称信息框架下,针对零售商存在风险厌恶特性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基于Stackelberg博弈理论探讨了不同的回收再制造模式下(制造商不回收再制造、制造商独立回收再制造、制造商依托零售商回收再制造)供应链各主体的运作决策。研究发现,在不同回收再制造模式下,制造商与风险厌恶的零售商合作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市场波动的增大对供应链各主体并非始终是有害的,随着市场波动的增大,带有风险厌恶的零售商收益不断减小,而风险中性的双渠道制造商收益逐步增大,零售商风险厌恶特性为制造商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制造商独立回收再制造以及通过零售商进行回收再制造时,双渠道产品定价均低于不进行任何回收再制造模式下的定价,双渠道需求和利润均高于不进行任何回收再制造模式下的渠道需求和利润,即回收再制造模式不仅为下游顾客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实惠,同时也为供应链各主体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在随机需求下,考虑广告促销及数量折扣前后,双方如何博弈,如何决策的问题.在制造商Stackelberg策略下,对供应链协调价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制造商制定数量折扣策略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际背景出发,提出了允许租用货栈的库存系统的库存模型,在一般时变需求并允许短缺的假定下,得到了寻求该系统最优进货策略的一种交替逼近方法。并给出了数字例子。 相似文献
9.
本发展了线性需求合并短缺的变质性物品的生产——库存模型,以系统平均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提供了有限计划期内的生产调整策略以便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提供了无短缺情形的相应模型,最后出示了一些数字例子。 相似文献
10.
在随机需求环境下, 构建了四种不同情形下零售商和双渠道制造商利用契约机制进行竞争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并给出了各情形下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和利润。研究发现, 相对于供应链无任何契约情形, 双渠道供应链中各主体均提供契约来增加自身需求和利润的策略并非始终是有效的, 一定条件下供应链各主体利润均受损。当供应链中仅零售商为下游顾客提供提前订货折扣契约, 而制造商不提供任何契约时, 供应链各主体利润均达到最大。因而, 对双渠道制造商来说, 当零售商采用一定契约策略增大其渠道需求并降低制造商网络渠道需求时, 制造商最优的策略并非是采用“敌对”的契约策略来进一步增加自身网络渠道需求, 而是采用“搭便车”策略, 不为下游顾客提供任何契约优惠, 而从零售商渠道获得更多批发收益, 并最终实现自身总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