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完全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力学 | 8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大直径(φ74mm)直锥变截面式SHPB实验装置上进行混凝土试件冲击压缩实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试件应力均匀性问题,对于由方波加载造成的试件内应力波反射次数不够,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波形整形的思想。将矩形波改造成三角波,增加试件破坏前的应力作用时间以获得应力均匀;对于由杆与试件接触不平引起的应力分布不均。我们设计了万向头加以消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4.
5.
1-3型压电智能复合材料是由一维连通的压电相平行排列于三维
连通的聚合物中而形成的两相压电复合材料.简述了1-3型压电智能复
合材料形成及其材料结构构成变化的发展历程,并从理论分析、参数
辨识、数值计算和试验方法四方面阐述了宏观等效特征参数的研究状
况.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制备工艺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声学、
医学、控制、航空航天等已应用和可能应用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最后建议了1-3型压电智能复合材料今后几个较
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含压电材料智能结构动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推导了含压电材料智能结构有限元动力方程,讨论了智能结构系统的动态特性,得到了模态形状和相应的模态电压以及考察了具有分布的压电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四边简支方板的各阶固有频率随以馈增益的变化规律,这些结果将在智能结构控制的优化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结构工程材料, 其材料组份复杂、变化因素多, 因而力学
特性也复杂多变. 动\linebreak
态/强冲击载荷作用下, 还涉及了材料应变率敏感效应和静水
压力相关特性等诸多影响因素, 使得其本构理论的研究更加困难. 本文中, 回顾了
近20多年来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特性和本构关系研究方面的进展状况, 主要总结了
混凝土材料动态本构特性研究中的经验公式、强度理论和本构模型, 并在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讨论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10.
A dynamic experimental technique that is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as sensitive in stress measurement as a conventional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has been develop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new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for determining 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ss-strain responses of materials with low mechanical impedance and low compressive
strengths, such as elastomeric materials and foams at high strain rates.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a conventional SHPB. Instead
of a surface strain gage mounted on the transmission bar, a piezoelectric force transducer was embedded in the middle of the
transmission bar of a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to directly measure the weakly transmitted force profile from a soft specimen.
In addition, a pulse-shape technique was used for increasing the rise time of the incident pulse to ensure stress equilibrium
and homogeneous deformation in the low-impedance and low-strength speci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