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90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3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估内部爆炸作用下多层钢筒结构的防护效果,考察多层钢筒结构动态响应和变形吸能特征,采用两端开口、总厚度为50 mm的4层圆柱形Q345钢筒,在8.90~18.18 kg TNT药量下进行爆炸实验,并在容器外壁进行应变电测。实验后钢筒结构爆心局部发生塑性变形,内层钢筒变形最大,但未发生破坏。根据研究得到初步认识:采用爆心单位环面变形吸能的设计方法,可以较好地预估给定药量下所需钢筒的厚度;不同药量下,轴向距离超过多层钢筒结构的1/4内径后,其外壁环向变形峰值约减小为爆心截面环向应变峰值的1/2。  相似文献   
2.
点接触弹塑性流体动力润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点接触混合润滑模型,根据下表面应力分布迭代求解出下表层的塑性应变,将下表面塑性应变等效转化为本征应变,结合半无限体内本征应变对弹性场的应力扰动解法求解残余应力,表面塑性变形根据本征应变采用半解析方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本混合润滑模型在塑性计算模块、弹塑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均表现出了很好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本模型能够模拟真实机加工粗糙表面下弹塑性混合润滑问题;能够模拟由全膜润滑、混合润滑、边界润滑以及干接触全工况下的润滑情况,当滚动速度逐渐减小时,平均油膜厚度逐渐减小,接触区由全膜润滑转变为混合润滑,最终演变干接触.  相似文献   
3.
针对RC梁开裂荷载计算方法尚未统一的现状,首先,结合18根RC梁试验数据对比了已有的6种RC梁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发现开裂弯矩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偏差大小和混凝土强度有关;然后,通过提出塑性变形发展程度系数k,推导新的RC梁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基于k值和塑性影响系数计算值γk进行改进;最后,选取12根RC试验梁验证改进公式的准确性,证明改进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更好且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4.
室温条件下,采用CFT-Ⅰ型多功能材料表面综合性能测试仪对AISI 4340钢进行了往复干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其摩擦磨损特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磨痕和亚表层进行了观察和检测,分析了磨损表面微观形貌、亚表层塑性变形和碳氧元素含量演化.结果表明:磨损形式以磨粒磨损为主,并伴随轻微黏着磨损和剥落磨损;磨损表面分布着长度、宽度、深度不一的划痕以及鳞片状和颗粒状磨屑;磨损表面出现轻微氧化,磨屑呈现不同程度的碳富集和氧化;亚表层出现明显摩擦影响层,距表层越近,塑性变形越明显,晶界角逐渐汇聚于表面,在表面处趋于平行;往复运动导致塑性变形方向不一致,磨痕中部,塑性变形向某位置聚集.  相似文献   
5.
针对连续管在作业中易出现疲劳失效等问题,进行了连续管在内压、弯扭耦合加载下疲劳寿命评估。首先分析了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失效机理,基于Brown-Miller疲劳寿命模型建立了连续管疲劳寿命数值计算模型,开展了内压和弯曲加载下连续管疲劳实验,实验结果证实该数值模型是可行的。计算了内压和弯曲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寿命,以及内压和弯扭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寿命。计算结果表明,连续管最大塑性应变和疲劳敏感区出现在轴向拉伸面和压缩面,与现场连续管失效情况是一致的。通过计算得到了连续管安全服役的临界扭矩值和内压值。  相似文献   
6.
周健  王浩 《力学季刊》2004,25(1):89-9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软粘土的卸载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编制了内嵌固结计算的修正剑桥模型程序.对软粘土卸载强度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孔压表达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软粘土的卸载孔压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伸长条件下.孔压先由零逐渐发展到负的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小至零。突破零位后,发展成为正孔压并最后达到正的最大值。围压越大,产生的负孔压的极值越大,最终的正孔压越小。将传统边界面模型的线弹性卸载过程改进为弹塑性.建立了软粘土的边界面广义弹塑性模型,从而使边界面模型可用于分析软粘土卸载过程中的塑性变形问题。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进行了比较验证,证明理论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有限元法,考虑材料反复滚压条件下棘轮效应和局部滑动的影响,研究了非稳态机车和车辆车轮载荷作用下轮轨滚动接触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和变形,进而分析了塑性流动型钢轨波浪形磨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波谷和波峰处材料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非稳态载荷作用下,钢轨接触表面产生不均匀塑性变形引起的波磨,波磨发展速率呈衰减趋势,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在相同载荷下,与车辆车轮相比,机车车轮对钢轨波磨影响较大;波谷处的残余应力、应变和变形大于波峰处.  相似文献   
8.
冲击载荷形状对阻尼介质中结构最终塑性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阻尼介质中当保持相关参量相同时,冲击载荷形状对简支刚塑性圆板和圆柱薄壳的最终塑性变形的影响。在结构物高载阶段的运动中,考虑了阻尼介质对塑性铰区移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阻尼介质中,文献[6]中相关参量的概念仍然可以沿用,但结构的最终塑性变形与相关参量的关系式W_of=I ̄2_eG(P_e)应由更一般的表达式来代替。  相似文献   
9.
TiNi形状记忆合金变形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刚 《力学学报》1995,27(5):587-596
给出了一种TiNi形状记忆合金(多晶)的单轴拉压、循环拉伸加卸载、形状记忆效果、恢复力、相变塑性变形及拉压。扭转比例、非比例加卸载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其变形特性非常不同于普通的弹塑性材料:如Bauschinger效果提前,甚至于会出现于卸载阶段;低温下的残余变形会在加热后消失;恒载下冷却时产生相当大的塑性变形(相变塑性变形)且在加热时消失等等。多轴加载实验结果表明,比例加载时该材料的加载屈服面及卸载屈服面都基本满足Mises准则,但非比例加载时则不然。  相似文献   
10.
碳钢的高应力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高应力冲击磨损条件下,金属材料的磨损表面很容易形成硬度很高(HV≥1000)的白层.采用新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碳钢在高应力冲击条件下的磨损特征,并且从分析白层的结构出发,讨论了白层的形成机制和失效模式.结果表明,材料的高应力冲击磨损质量损失与冲击次数之间具有线性关系,韧性较好的低碳钢的耐磨性比高碳钢的好,原因是硬度越高,白层在磨损过程中越容易发生剥层与剥落.白层是一种高度塑性变形层,其内部精细结构的变形特征证实了白层的塑性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