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18篇
力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巯基卟啉自组装膜,借助多种表征技术(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不同类型卟啉自组装膜的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卟啉分子中巯基取代基数目的不同(—[SH]n—,n=1,4),导致了卟啉环在自组装膜表面的构型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巯基卟啉自组装膜性能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巯基卟啉自组装膜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相界面反应制备了一维卟啉微纳米棒,并通过紫外、红外和X衍射仪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无机酸的作用下,卟啉分子通过-,氢键和静电作用等多种相互作用聚集成有序的J-聚集体.将此一维卟啉微纳米棒构筑为微纳米器件,并测试其光电性能.该纳米器件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电流很大,关闭光源,电流在40 s内降到最低,再次打开光源,电流又在120 s内升到了最大.经过多次"开"、"关"光源,电导的光响应依旧没有降低.这种具有光电响应的卟啉微纳米棒有望成为微纳电子器件的光电元件.  相似文献   
3.
依托化学专业对培养科学课教师的课程方案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化学专业是培养科学课教师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卟啉类化合物分子光电器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子电子器件是未来分子电路的微电子元件,已成为有机功能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卟啉类化合物的π共轭体系表现出的独特光电性能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使其作为光电器件、模拟生物酶、分子识别和传感材料在材料化学、医学、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卟啉分子平面结构的易修饰性,常用卟啉化合物组装单元来构建功能化的卟啉光电器件。本文综述了卟啉类化合物的特点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设计了利用井盐水制备氯化钠的实验,并把它作为我校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操作实验之一,既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对学生进行了科普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该实验材料易得,原理简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水中花园”实验的新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都留 《化学教育》2009,30(8):62-62
一般的化学教材介绍"水中花园"实验时,都要求在250 mL的烧杯中进行.即先取50 mL水玻璃,加入150 mL蒸馏水混合,即配成了25%的硅酸钠溶液.采用这种方法,虽然效果较好,但试剂用量太大,浪费严重.若1个班有40人,4人1组做实验,完成这个实验就需要500 mL水玻璃试剂;有4个平行班级就至少需要2000 mL水玻璃试剂.另外,硫酸铜等盐的用量也较大.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作了如下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自组装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双量气管”新装置,通过正交实验对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到了该装置的最佳实验条件为:镁条质量为0.016 0 g,H2SO4浓度为2 mol/L,H2SO4用量为2 mL。此条件下测得镁相对原子质量为24.322 3,相对误差为0.071 1%。该装置操作简单,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装置操作繁琐、液面调控不准确以及容易溢水的缺点。实验测定结果达到无机化学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组装方法制备了一种卟啉材料,并通过调节溶液p H值实现了对其形貌的可控。当p H值较低时形成卟啉棒状结构;当p H值较高时形成卟啉叶片状结构。利用紫外、红外和X衍射仪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无机酸的作用下,卟啉分子通过π-π、静电作用形成一维结构的J-聚集体;当p H值增加时,氢键的作用占主要作用形成二维片状结构。将此卟啉棒状材料构筑微纳米器件,测试其光电性能,表明对可见光有很好的响应。这种具有光电响应的卟啉材料有望成为微纳电子器件的光电元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轴法求解化学热力学中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焓变、熵变的问题,把ΔH、T1ΔS、T2ΔS的数值或相对位置直接标在数轴上,根据相对大小判断它们的正负号和反应的自发性。该方法既直观,又方便、快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