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完全免费   3篇
  力学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复杂边界条件下渗流场流线分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侯健  王玉斗  陈月明 《计算力学学报》2003,20(3):335-338345
流线分布研究已受到油藏工程师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无限大油藏稳态渗流场基本解出发,结合边界元方法求解出复杂边界条件下稳态渗流场的势分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流线场的生成办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本文方法的优点在于求解过程中将问题的维数降低了一维,减少了计算量;计算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应用性;适应于求解任意形状的包括定压、定流量或混合边界在内的组合边界问题。实例表明,利用本文方法产生的流线分布因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油藏流体在注采井间的运动轨迹,为优化井网和注入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网络模型的水驱油微观渗流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逾渗网络模型在微观水平进行随机模拟来研究水驱油的微观渗流规律,通过模型计 算结果与油水稳态相对渗透率驱替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网络模拟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讨 论了在不同润湿条件下、水驱不同阶段的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 将剩余油分布形态归纳为4 种状态:孤粒/孤滴状、斑块状、网络状和油水混合状态. 研究表明,网络状剩余油的块数 较少,但所占体积比例较大. 随着剩余油饱和度的降低,最大网络状油所占孔隙数减少,剩 余油饱和度在40{\%}$\sim$50{\%}附近开始以较快速度减少. 润湿性不仅影响驱油效率,也影响剩余油分布形态. 在驱替过程中,剩余油分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3.
初始压力对多孔介质中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制的一维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开采模拟实验系统,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时不同初始压力对生成量、生成时间的影响.分别用相同气水比注入、相同注气量不同注水量、相同注水量不同注气量三种方式来控制初始压力.结果表明:在砂粒粒径300μm~500μm,盐水质量浓度2%,系统温度为2℃、初始压力为5MPa~9MPa的条件下进行水合物的等容生成实验时,初始压力越大,生成的水合物量越多,水合物开始生成的时间越早;但初始压力越大,实验系统中水合物生成最终稳定所需的时间越长.本实验系统采用的三种不同的控制初始压力的方式都可以得到上述结果.由此,可以为今后室内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实验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注热+降压开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注热与降压相结合的开采方式是否更加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在自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实验系统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在一维填砂模型中人工生成天然气水合物之后,进行先注热盐水然后再降低压力(注热+降压)的开采模拟实验,分析了开采过程中系统温度、电阻率变化规律以及产气量、能量效率等。结果表明:产气规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测点的温度、电阻率变化能够很好地反应水合物分解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不同开采方式下能量效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单纯注热盐水时能量效率仅为1.80,但将注热盐水与降压相结合时,能量效率可增大到2.88,这说明注热与降压相结合的开采方式可获得更大的能量效率,更有利于水合物的开采。  相似文献
5.
再利用地下滞留聚合物是聚合物驱之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途径。基于油水两相流网络模拟模型,综合考虑聚合物渗流机理建立起聚合物驱微观模拟模型。用微观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地下滞留聚合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地开采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合理利用滞留地下聚合物提供必要的依据。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吸附和捕集作用将引起大量聚合物滞留在孔喉中,滞留聚合物占注入聚合物的61.7%。总体上看,大孔喉中聚合物滞留量较大,但滞留聚合物浓度较小。孔喉半径和形状因子为聚合物滞留的主要影响因素,孔喉滞留聚合物浓度与孔喉半径和形状因子平方根的乘积成反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