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3篇
力学   6篇
物理学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顶膜的一层绒毛状多糖蛋白复合结构,是血管壁的选择性通透屏障.主要在协助红细胞顺利通过毛细血管、抑制血细胞对内皮的粘附及信号传递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糖萼可能还参与了内皮细胞对剪切力的感受和传导.在简要介绍了糖萼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糖萼在力传导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磁单极子概念被狄拉克提出以来,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物理学家都一直在努力寻找,但迄今仍然没能找到它们存在的确凿证据.最近,一些凝聚态物理学家声称在动量空间以及自旋冰材料中找到了磁单极子存在的有力证据,并通过磁单极子的集体激发行为解释了一些新颖的物理现象.这使得磁单极子艰难的探索之路出现了一丝新的曙光.作为电动力学教学内容的补充,本文拟把磁单极子的最新进展做一个概述,让大学生对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科研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在脉动流条件下,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定常流还是在脉动流条件下.LDL都将聚积于血管狭窄处峰口附近的流动分离点,LDL壁面浓度在此处最高。在脉动流条件下,LDL在血流受扰动区的聚积高于定常流的值;而且.流动分离点处LDL壁面浓度峰值覆盖的区域也宽于定常流。本文所揭示出的LDL在血管狭窄处的质量传输现象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性和动脉狭窄的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虽是一多因素疾病,但该疾病的局部性现象却与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关。目前,人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弄明局部应力,特别是流动剪切应力变化对动脉血管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本在综述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的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认为血管内壁脂质浓度极化也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补偿板与干涉条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缺失补偿板的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附加光程差,推出干涉条纹满足的方程式,并用计算机模拟了动镜移动过程中变化的干涉条纹,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7.
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低密度脂蛋白 ( LDL)在动脉狭窄血管段内的质量传输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血管壁渗流的存在 ,LDL这样的脂质大分子会聚积在血管的内壁表面 ,发生一种工程上称为浓度极化的现象。LDL浓度在动脉狭窄口后的流动分离点出现峰值。该浓度峰值随雷诺数和动脉狭窄度的增加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作者认为 ,该区域 LDL浓度的局部升高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局部性和动脉狭窄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碳量子点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叶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 7.3磷酸盐缓冲介质中,通过静电作用,叶酸能猝灭碳量子点在384 nm处的荧光。其猝灭的荧光信号强度与叶酸浓度呈一定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检测叶酸的荧光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0.025~2.0μmol/L,相关系数为0.9947,检出限为2.5 nmol/L。表征了体系的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及荧光寿命,探讨了体系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实验条件。本方法用于模拟血清中叶酸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3%~101.6%,RSD≤4.9%。  相似文献   
9.
ZnO thin films doped with different Cu concentrations are fabricated by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ique. XR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rystal quality of the ZnO:Cu film can be enhanced by a moderate level of Cu-doping in the sputtering process. The results of XPS spectra of zinc, oxygen, and copper elements show that Cu-doping has an evident and complicated effect on the chemical state of oxygen, but little effect on those of zinc and copper. Interestingly,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ZnO:Cu samples shows that the transmittance spectra exhibit both red shift and blue shift with the increase of Cu doping, in contrast to the simple monotonic behavior of the Burstein–Moss effec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is is due to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oxygen vacancies and intrinsic and surface states of oxygen in the sample. Our result may suggest an effective way of tuning the bandgap of ZnO samples.  相似文献   
10.
炭纤维增强铜锡锌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炭纤维增强铜锡锌基复合材料(Cf/Cu-Sn-Zn)和ZQSn663锡青铜, 并对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当炭纤维的体积分数φf≤12%时,Cf/Cu-Sn-Zn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于ZQSn663锡青铜;Cf/Cu-Sn-Zn复合材料的比磨损率小于ZQSn663锡青铜,当炭纤维体积分数φf=12%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佳;在摩擦磨损过程中,Cf/Cu-Sn-Zn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而锡青铜呈现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