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篇
物理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新  邱玉波 《计算物理》1997,14(4):477-479
给出计算高荷离子的电子碰撞强度的全相对论曲波Bom理论和有关高剥离离子电子碰撞激发截面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结果和其他工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单根超细(直径20 nm)多壁碳纳米管(MWCNT)在轴向载荷下形貌和结构的演化过程,并对同步获取的多壁碳纳米管力-位移(F-D)曲线进行了分析.有趣的是,经历过15次轴向压缩循环后,MWCNT在形貌和结构上都几乎保留了原始形态.大尺寸的弹性形变过程表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压缩性能.根据F-D曲线拟合得出的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约为0.655 TPa.  相似文献   
3.
基于静定组合结构和桁架结构体系复杂性以及计算影响线步骤繁琐性的问题,本文通过虚位移互等原理,把静定组合结构与桁架结构化简为简支梁,将复杂结构转化为简单结构,把求轴力影响线转化为求简支梁弯矩与剪力影响线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步骤简单且易于掌握,有利于简化计算,可用于结构力学教学的补充,也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SmCo高温永磁体的磁性能与其特有的胞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等温时效过程是胞状组织结构形成的主要阶段.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2∶17型SmCo合金等温时效过程中的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阐述了胞状组织结构的TEM测试方法.结果表明,通过特定晶带轴的选取,借助选区电子衍射和暗场像,可以对固溶体中的纳米尺度短程有序化微区和时效初期的胞状组织结构胚芽进行精确表征.结合高分辨分析,可以进一步对2∶17R相的有序化转变和胞状组织结构的生长进行分析,并证明时效保温阶段结束时已形成1∶5H、2∶17R、1∶3R三相共存的胞状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5.
陈国新  方泉玉 《计算物理》1996,13(2):153-158
在电子与原子(或离子)碰撞过程中,需要精确计算大量含剧烈振荡涵数的积分。把计算J(n,X)的积分路径变到复平面上来研究含剧烈振荡波函数积分,不仅能计算相同波数或波数不同但相关较大的积分J(n,X)而且能计算了“近简并”情形下的积分J(n,X)。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在ITO基底上制备WO3薄膜,之后在空气气氛中对其进行了400℃,1 h的退火处理.SEM测试结果表明,退火后的WO3薄膜变得更为致密平整.将退火后的WO3薄膜,及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的TiO2-CeO2对电极薄膜和PC-PEO-LiClO4凝胶态电解质封装得到电致变色器件,以探索该退火处理对WO3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WO3基电致变色器件在632.8 nm处的光学调制幅度达56.8;,记忆时间超过24 h,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表明WO3薄膜的后期退火处理对制备高性能WO3基电致变色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子与高荷电离子碰撞激发的扭曲波截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我们的“快速”扭曲波方法和程序MCDW(9),计算了类氖Ce~(22+)27个精细能级之间351个过程的激发截面,并且与其它理论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碰撞强度大的过程一般符合在10%左右.但是由于组态混合导致跃迁矩阵元严重抵消而变成为相对小的过程以及激发能很小的光学禁戒(电偶极振子强度为零)过程,其截面(或碰撞强度)对模型细节敏感,不同作者计算差别较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我们利用光刻胶作为掩膜,在MgO 单晶衬底上采用斜角Ar 离子刻蚀方法制备了台阶衬底.并在此衬底上制成了YBCO台阶结.测量结果表明,该结基本符合RSJ模型,并具有良好的高频特性.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氧化钨(WO3),基于电流驱动模型设计制备无需对电极层的新型窗帘式电致变色器件,并对器件的边框、WO3薄膜的最佳厚度和离子储存区尺寸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WO3薄膜在550 nm波长处的调制率高达78%,1000圈循环伏安曲线测试后电荷储量衰减率仅为3.5%;设计的窗帘式器件显色区域高度可控,且消除了对电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该研究为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