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完全免费 | 26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87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104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80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102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大肠杆菌为实验菌种,研究了壳聚糖的浓度,脱乙酰化度、分子量、及环境PH值等因素对壳聚糖抗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壳聚糖的抗菌机理,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浓度和脱乙酰化度的提高,抗菌活性增强;随分子量的增加,抗菌活性出现先增强而后略有减弱的趋势,转折点在9.16*10^4前后;在PH为6.5左右,抗菌活性最优,通过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壳聚糖齐聚物(Mw=8000)与大肠杆菌作用的观察,发现具有抗菌性的壳聚糖齐聚物进行到了细菌细胞的内部,用扫描电镜观察分子量为27.4*10^4的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壳聚糖使菌体凹陷变形,并伴有自溶现象。 相似文献
2.
3.
4.
5.
表面接枝季铵盐型聚合物的纤维素纤维——灭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大肠杆菌JM10 5(E .ColiJM10 5)为模拟体系 ,系统研究一种新型聚阳离子型表面接触抗菌材料及其单体的抗菌过程和机理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该单体的最低抑菌浓度以衡量其抗菌能力 ,采用扫描电镜法和 β 半乳糖苷酶活性考察该单体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过程及其机理 .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吸附法考察聚阳离子型表面接触抗菌材料对大肠杆菌的吸附性能 ,测定吸附在材料表面菌体TTC 脱氢酶的活性和菌体呼吸活性以揭示该材料的抗菌作用机理 ,并采用电镜观察抗菌纤维表面菌体形态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 ,聚阳离子型表面接触抗菌材料的单体可导致大肠杆菌细胞壁破裂 ,由此破坏细胞膜并导致细胞凝聚而死亡 .该消毒剂的灭菌过程由吸附和杀灭两步构成 ,前者为快速过程 ,而后者则是慢速过程 相似文献
6.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性与抗菌活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全略微分重叠计算了丁烯二酸及其酯类的量子化学参数,并对该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与抗菌活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丁烯二酸及其酯类抗菌活性依分子量水性能增强而提高,依分子内基团间作用力的增强而减小,随分子量最低空轨道能量的降低,抗菌生物活性极显上升(ρ〈0.01),抗代谢性能显增加(ρ〈0.01),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是该类化合物的抗菌功能域,其活性中心在β-碳和羰基氧。 相似文献
7.
8.
9.
10.
N—亚水杨基氨基酸3d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合成了丙氨酸、亮氨酸水杨醛席夫碱及其与Mn(Ⅱ)、CO(Ⅱ)、Ni(Ⅱ)、Zn(Ⅱ)、Cu(Ⅱ)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磁化率、红餐光谱和电子光谱等进行了睛征,用PH法测定了配合物稳定常数,实验发现,配合物抑菌活性优于配体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