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9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完全免费 | 39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03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20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100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各种离子对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反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8,自引:3,他引:65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分了间相互结合反应,其结合常数KA=2.2×10^4,结合位置数为1.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其给体-受体间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进一步研究了各种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其结合淬灭能力大小顺序为Cr(Ⅵ)〉Fe^3+〉Cu^2+〉NO2〉Br^-,并探讨不同阴,阳离子及血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 相似文献
2.
Triton X-100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37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液体系中Triton X-100(T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TX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二者形成不发荧光的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二者的结合常数,发现在不同TX浓度下,结合常数K及络合个数n均不同;低于TX的cmc,K=440mol/L,n=0.91,高于cmc,K=10mol/L,n=0.42,疏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 百草枯(P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 试验发现, PQ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 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 发现BSA与PQ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 属于静态荧光猝灭, 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根据F?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结合位置距离212位色氨酸残基2.07 nm. 由Lineweaver-Burk方程求出了不同温度下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LB (297 K: 2.035×104 L•mol-1; 304 K: 3.256×104 L•mo-1; 311 K: 2.889×104 L•mol-1)及对应温度下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HØ=18.50 kJ•mol-1;⊿SØ=144.7 J•K-1/145.2 J•K-1/141.0 J•K-1; ⊿GØ=-24.50 kJ•mol-1/-25.66 kJ•mol-1/-25.36 kJ•mol-1), 证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 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Q对BSA构象的影响, 为预防和医治PQ中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三种香豆素类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光谱(UV)法研究了三种香豆素中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香豆素类小分子能够插入BSA分子内部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药物分子极性及体积增大对BSA内源性荧光猝灭效应增强,与BSA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空间距离r增大,表观结合常数KA增大且结合位点数n减少.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表明上述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其中香豆素与BSA之间以疏水作用为主,而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与BSA之间则还存在偶极-偶极作用,表明药物分子极性同样影响其与BSA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卟啉对癌细胞的特殊亲和作用和吡咯烷化合物的抗肿瘤及抗癌活性,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吡咯烷结构的新型卟啉化合物——meso-5,10,15,20-四[4-(N-吡咯烷基)苯基]卟啉(TBPPH2),利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TBPPH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TBPPH2利用疏水作用力进入BSA的疏水性腔,与BSA形成配合物并引起BSA的静态荧光猝灭.在TBPPH2与BSA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BPPH2与BSA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TBPPH2与BSA分子中色氨酸间的最近距离r=2.4nm.反应平衡常数KA=2.51×104L/mol,反应熵变ΔS=84.18J/(mol·K),TBPPH2与BSA的结合常数KB=5.13×105L/mol.研究结果表明,吡咯烷基卟啉可能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7.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铅锭中砷锑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硝酸溶样,盐酸定量沉淀铅,在不分离大量铅基体沉淀的情况下,加硫脲和抗坏血酸掩蔽干扰元素,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铅定中的砷、锑、铋。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游离碱阳离子卟啉与核酸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研究了meso-四(对-三甲基氨基苯基)卟啉(TAPP)和meso-四(对-甲基吡啶基)卟啉(TMpyP-4)与核酸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特性,电子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这两个水溶性阳离子卟啉与核酸的摩尔比(R)大于0.25时,核酸对卟啉的Soret带有减色效应和荧光猝灭效应;当R〈0.25时,核酸与卟啉作用形成新的荧光复合物,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表明,核酸使TAPP的共振 相似文献
9.
从天然中药材黄连中提取分离并精制得到盐酸小檗碱(BC),采用UV光谱和荧光光谱(FS)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解释了BC导致BSA的荧光发射光谱峰裂分的现象,其二重峰分别归属于色氨酸及酪氨酸残基.结果表明,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是导致BC对BSA荧光猝灭的两大原因,BC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A为8.66×104L/mol(30℃)和8.72×104L/mol(37℃),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为(3.1±0.2).BC与BSA分子中荧光性氨基酸残基之间的距离为3.75nm(30℃)和3.62nm(37℃),表明BC的部分片段能够插入BSA分子内部.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并由此推断BC与BSA之间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0.
蒽醌及黄酮类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大黄素,黄酮,栎精。柚皮甙,黄芩甙和龙胆苦甙等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发现除龙胆苦甙外,其余化合物对HSA的荧光有很强的猝平作用。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得了它们与HSA的结合常数,表明这些化合物与HSA的结合能力随其所含极性基团的增多而减弱。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出第一结合部位与HSA分子中214-色氨酸残基的距离,由此提出了形成复合物的结构模型,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