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篇 |
国内免费 | 136篇 |
完全免费 | 9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7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聚酰亚胺/二氧化硅纳米尺度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在聚酰胺酸(PAA)的N,N’ 二甲基乙酰胺(DMAc),溶液中进行溶胶 凝胶反应,制备出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复合薄膜材料.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wt%的样品是透明浅黄色薄膜;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wt%的样品是不透明棕黄色薄膜.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动态力学分析、热膨胀系数测试和应力 应变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此类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I/Si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聚酰亚胺更高的热稳定性和更高的模量;线膨胀系数显著降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随二氧化硅含量而变化,分别在10wt%和30wt%附近出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两类具有不同二氧化硅含量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PI-SiO2)杂化膜,并用SEM,IR,TG-DTA,氮吸附和气体渗透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该膜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热性能、孔径分布和气体渗透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I-SiO2膜材料中SiO2粒子的分散良好,与有机相之间存在着分相和键联;膜材料的玻璃化温度θg均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相比之下,在酸性条件下制备的T系列杂化膜比在碱性条件下合成的S系列杂化膜对θg的影响更大一些;杂化膜具有较好的气体渗透性能和亲水性能,其H2O/N2和H2O/CH4的分离系数远大于努森扩散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4.
5.
6.
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选用三苯二醚四酸二酐 (HQDPA)和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 (DMMDA)为单体 ,在NMP中通过低温溶液缩聚 化学亚胺化法合成了高分子量可溶性聚醚酰亚胺PI(HQDPA DMMDA) .通过FT IR、WAXD、TG DTG以及DSC等手段对聚酰亚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合成的PI为无规高分子结构 ,平均分子链间距为 0 5 16 3nm ;易溶于N 甲基吡咯烷酮、N ,N 二甲基乙酰胺和四氢呋喃等极性溶剂中 ;其 10 %的分解温度为5 2 8℃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为 2 5 1℃ ;断裂伸长率为 2 4 % ,断裂强度为 10 7MPa ;2 5℃时 ,PI均质膜的透H2 系数为 3 80 9Barrer ,H2 N2 、H2 CH4 的理想分离系数为 16 6 9、2 14 0 ;其透N2 、O2 、CO2 和CH4 系数均在 0 0 18~0 5 76Barrer之间 相似文献
7.
8.
9.
溶胶凝胶法合成聚酰亚胺二氧化钛杂化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聚酰亚胺 二氧化钛杂化膜 ,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TG DTA、压汞法和气体渗透性能测试装置对膜材料的表面形貌、表面结构、热性能、孔径分布和气体渗透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杂化膜材料形成了有机相包裹无机相的交联结构 ;聚酰亚胺与二氧化钛粒子形成了新型键联结构 ;其热分解温度随二氧化钛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在 4 5 0℃以下热稳定性优于聚酰亚胺膜材料 ;平均孔径随二氧化钛含量增大而增大 ,孔径分布趋于弥散 ;N2 、H2 和CO2 在膜内渗透由Knudsen扩散控制 ,H2 O N2 分离因子均大于Knudsen扩散值 ,表现出良好的亲水性 .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