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完全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1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XRD,TEM,BET和UV-Vis等测试技术对商品的ZnO及TiO2和纳米ZnO及TiO2粒子进行了表征.无论是商品的还是纳米的,在光催化氧化降解气相n-C7H16和SO2及液相苯酚的反应中,TiO2均表现出比ZnO高的光催化活性,并从光腐蚀性和表面电荷两方面分析了其原因.在光催化氧化降解n-C7H16的反应中,ZnO粒子易失活,而TiO2粒子不易失活.但是,在光催化氧化降解SO2的反应中,ZnO和TiO2粒子均易失活.SPS和XPS测试结果表明,光催化剂表面的导电类型由反应前的n型变成了失活后的p型.这主要是由于反应产物发生吸附所致.失活后的光催化剂可以通过浸洗和干燥再生. 相似文献
2.
介质对可再生甲壳素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质对可再生甲壳素吸附低浓度游离酸的影响陈炳稔*何广平凌莫育(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广州510631)关键词可再生甲壳素,介质,吸附,游离酸1997-03-31收稿,1997-07-22修回国家教育委员会基金资助课题可再生甲壳素是无毒无味的天然高分子,含...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上对同时脱硫脱硝催化剂的研究,发现将V2O5担载在活性焦(AC)上制得的V2O5/AC催化剂可在200℃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O:和NO,其活性明显高于纯AC。V2O5/AC催化剂的脱硫脱硝活性与催化剂中钒的质量分数有关,随着V2O5质量分数从0.5%增至9%,硫容从3%增加到12%,脱硝率在V2O5质量分数为0.5%,到3%时脱硝率稳定在60%左右,继续增加V2O5质量分数,脱硝率降低。程序升温脱附(TPD)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显示在脱硫脱硝过程中,催化剂表面有H2SO4,铵盐和VOSO4生成,VOSO4的质量分数随催化剂中V2O5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升高。使用后的催化剂可通过5%NH,在300℃再生,再生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明显增加,NO转化率从新鲜样的67%提高到接近100%,对SO2的吸附也比新鲜样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5.
6.
7.
考察了水洗再生、Ar热再生和5%NH3-95%Ar还原再生对V2O5/AC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洗再生虽然可洗去反应过程中沉积在催化剂表面的含硫物质,但也能将部分活性组分V2O5转化生成的VOSO4洗去,使催化剂的脱硫脱硝活性降低. Ar热再生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与新鲜样品相同,但脱硫活性很低. 经5%NH3-95%Ar还原再生后,催化剂的脱硫活性可恢复到新制备时的水平,同时脱硝活性大大提高,这是由于催化剂表面除了原有的脱硝活性位V2O5外,又形成了新的活性位NH+4/NH-2. 还原再生过程产生的SO2与NH3在室温下反应生成固体亚硫酸铵盐,可实现硫的资源化,简化了后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对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吸附SO2后的活性炭载V2O5(V2O5/AC)催化-吸附剂在含NH3气氛下的再生条件进行了考察,发现3%-5%NH3/Ar气氛、300℃、60 min再生可有效恢复V2O5/AC的脱硫活性,并明显提高其脱硝活性。基于对SO2和NO的脱除率、再生后V2O5/AC的硫质量分数以及FT-IR谱图分析发现,NH3的存在对V2O5/AC所吸附硫的脱附行为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改变V2O5/AC的表面化学性质,有利于烟气脱硫;NH3还可在V2O5/AC表面储存,显著促进脱硝。 相似文献
9.
10.
电渗析法再生离子交换树脂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介绍了电渗析法再生离子交换树脂原理和适用的工艺流程。长期以来此法因电流效率低下而阻碍了其工业应用。最近此法在流程上作了变化,并在处理含铜废液的实验设备上取得了成功,电流效率提高到30~40%。这是进一步推广应用此法的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