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58篇
晶体学   6篇
物理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通过改变铜源和表面活性剂,调控反应参数,溶剂热条件下制备了三维十字形、空心及实心的Cu2O球晶。利用XRD、SEM等表征手段,分析探讨了工艺条件变化对Cu2O球晶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DMF浓度的增大,体系的还原能力增强,Cu+增多,溶液的过饱和度增大,Cu2O晶体集合体形态由晶体结构控制的各向异性与对称性的球晶逐渐向各向同性球晶演变。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表面活性剂有助于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增加结晶质的表面扩散能力,有利于规则形态Cu2O晶粒的形成。反应体系中,Cu(Ac)2·H2O水解生成的羧基与DMF中的甲酰基在高温下发生脱羧反应产生CO2气体以及SDS发泡作用产生的气体是形成空心Cu2O球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剂蒸发法,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获得了具有四次对称和二次对称的Na Cl枝晶、"Z"字形枝蔓晶以及主要由枝晶呈放射状分布的球粒晶。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对Na Cl枝状形貌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Na Cl球粒晶主要由主干沿着<111>方向生长的一系列枝晶组成。Na Cl晶体(111)面网由同号离子组成,且钠离子层与氯离子层相间分布,层与层之间的联结力强,且(111)的面网间距最小,是导致Na Cl枝晶优先沿<111>方向生长的主要原因。溶剂的蒸发速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Na Cl枝状形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刚  许燕红 《化学教育》2022,43(7):31-37
在化学课堂中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结合微项目学习模式,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构建选定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交流成果等4个教学流程,确立实施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了鲁科版高一化学“物质的性质与转化单元复习课”,进行了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化学微项目学习的实践教学,结合实践的基本情况提出4点反思。  相似文献   
4.
利用过渡金属镉(锌)盐与1,5-二(2-乙基咪唑)戊烷(BEIP)、5-羟基间苯二甲酸(5-OHH2IP)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Cd(BEIP)(Cl)2]n1)和[Zn(BEIP)(5-OHIP)]n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及X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β=100.542(4)°。配合物1是由配体1,5-二(2-乙基咪唑)戊烷连接镉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是由配体间苯二甲酸连接锌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通过1,5-二(2-乙基咪唑)戊烷连接成二维网络结构,进而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配合物1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荧光性能,配合物2对甲基橙染料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利用过渡金属镉(锌)盐与1,5-二(2-乙基咪唑)戊烷(BEIP)、5-羟基间苯二甲酸(5-OHH2IP)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Cd(BEIP)(Cl)2]n1)和[Zn(BEIP)(5-OHIP)]n2),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及X射线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β=100.542(4)°。配合物1是由配体1,5-二(2-乙基咪唑)戊烷连接镉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是由配体间苯二甲酸连接锌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通过1,5-二(2-乙基咪唑)戊烷连接成二维网络结构,进而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配合物1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荧光性能,配合物2对甲基橙染料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N-((3-吡啶基)磺酰基)天冬氨酸(H2L)为配体,采取水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M(HL)2]n(M=Co,1;Zn,2;Cd,3)。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它们的晶体同构。1的磁性分析表明,1的Curie常数为4.66cm3·mol-1·K,Curie-Weiss常数为-21.23K;与配体H2L相比,23的发射光谱发生了明显的蓝移,可能归因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7.
喹喔啉和1,2,3-三唑都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杂环结构母体。本文基于药物设计的拼合原理,以简单易得的邻苯二胺、苯乙炔及有机叠氮为原料,通过三组分"两步一锅法"将喹喔啉和1,2,3-三唑活性亚结构进行拼接,合成了一系列共14个新型喹喔啉-三唑衍生物(3a~3n)。该法操作简单,无需分离中间体,两步总产率52.6%~78.4%。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初步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8.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2(H2O)3]SO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1对各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出显著高于喷昔洛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于较为敏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配合物1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喷昔洛韦的3倍以上。进一步,针对抗肿瘤首要靶点DNA,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DNA粘度实验对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由实验结果推测,DNA应该是配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靶点,其与DNA之间存在典型的插入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侯若冰  梁谦 《化学教育》2019,40(8):28-32
波性是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重要性质,但结构化学教材对电子波性概念的解释不够详尽。为降低学生在学习该概念时的难度,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将电子波性的物理特征描述为微观环境中电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多数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电子波性的物理特征,并认识到正是电子的波性与粒性在不同条件下的转换,才产生了能同时体现出电子波粒二象性的衍射图谱。  相似文献   
10.
以锌粉和氯化亚铜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单质Cu枝晶与CuCl枝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枝晶产物和生长机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单质Cu枝晶多为黄色具有金属光泽的三维树枝状结构,也可见二维枝状结构;CuCl枝晶为白色二维叶片状结构.尽管CuCl叶片在整体的外形上略有不同,但结晶学特征是相同的,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主干,在主干的两侧均有侧枝,且侧枝与主干之间呈60°夹角关系,同侧的侧枝之间彼此平行排列.通过对叶片状枝晶的结晶学规律的分析发现:CuCl枝晶的主干是由四面体单体沿[121]方向以平行连生方式形成,侧枝是四面体单体分别沿[211]和[112]平行连生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