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化学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曹琪 《化学教育》2023,44(4):122-129
作为北大理科社团的早期探索,北大化学门率先于1917年建立了“理科化学讲演会”,其后又发起了“真社”,虽然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但规模较小、存续时间较短。1922年,组织更为规范的北大化学会成立,成为汇聚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的重要平台,为课堂教育提供了有力辅助。北大化学系学生社团的发展和演变折射出此时期学生自治、集体研究意愿的高涨,社团参与及活动开展均对学生成长良有裨益。但由于此时科学文化不彰,又受到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的重重制约,科学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2.
王晓萱  张藜 《化学通报》2023,86(3):377-383
吴学周院士(1902~1983)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分子光谱研究的开拓者。吴学周1928年11月赴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电化学,随后转向分子光谱学,并于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加入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继续从事分子光谱研究。全面抗战爆发后,吴学周受命将化学所由上海迁至昆明,保存了我国初具规模的化学研究事业。在这一过程中,吴学周的科学生涯也发生了转变。基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存日记及相关档案,通过对吴学周早期求学及工作经历的梳理,讨论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吴学周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机遇及其作出的个人选择,并藉此窥视科学家个体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