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化学   599篇
晶体学   30篇
力学   38篇
综合类   53篇
数学   116篇
物理学   4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计算了在两个假想的星际航行方案中,与"双子佯谬"相关的时间差别.这种差别体现了惯性与非惯性参考系经历的时间有绝对差异,而不再是"相对"效应.  相似文献   
2.
合成远离稳定线的新核素、探索原子核存在的极限是目前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子壳N=126的最丰质子一侧,极端缺中子的超铀核素处于质子滴线和中子壳的交叉位置,合成和研究该核区核素对研究N=126壳结构的演化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的充气反冲核谱仪装置(SHANS),利用36,40Ar+185,187Re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极缺中子的219,220,223,224Np新核素,在中子壳N=126附近首次建立了Np同位素链的$ \alpha$衰变系统性,获得了N=126壳效应在Np同位素链中依然存在的实验证据。依据单质子分离能的系统性分析,确定了Np同位素链中质子滴线的位置,219Np也成为目前已知的最重的质子滴线外核素。此外,基于实验测量的反应截面,并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讨论了进一步合成该核区其它新核素218,221,222Np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乙二醇还原合成银纳米线.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平均分子量,AgNO3与PVP(平均分子量为1300000)物质的量的比,控制剂(Cl-)离子浓度对产物形貌及银纳米线长径比的影响.通过SEM、XRD测试,对不同的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银线进行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实验表明,PVP平均分子量对纳米银线制备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不同的PVP平均分子量需要不同的溶液浓度体系才能制备出高纯高产高长径比的纳米银线.当PVP的平均分子量为1300000,控制剂为CuCl2·2H2O和KCl,AgNO3与PVP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时间为1h,纳米银线的直径大约为80 nm,长度大约为100 μm,长径比可高达1000多.  相似文献   
4.
Two-photon excited fluorescent (TPEF) materials are highly desirable for bioimaging applications owing to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tissue penetration and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Herein, by connecting one, two, or three electron-deficient zinc porphyrin units to an electron-rich triazatruxene core via ethynyl π-bridges, conjugated multipolar molecules TAT-(ZnP) n (n=1–3) were developed as TPEF materials for cell imaging. The three new dyes present high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s (0.40–0.47) and rationally improved two-photon absorption (TPA) properties. In particular, the peak TPA cross section of TAT-ZnP (436 GM)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ZnP reference (59 GM). The δTPA values of TAT-(ZnP)2 and TAT-(ZnP)3 further increase to 1031 and up to 1496 GM,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ed ZnP units on the TPA properties.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the TPEF properties is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π-conjugated quadrapole/octupole molecules and the extension of D -π-A-D systems, which has been rationalized by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Moreover, all of the three new dyes display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preferential targeting ability toward cytomembrane, thus can be superior candidates for TPEF imaging of living cells. Overall, this work demonstrated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rphyrin-based TPEF materials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D -π-A-D multipolar array.  相似文献   
5.
通过结构改造,合成了不同支链的甾体化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探讨了不同支链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direct glycol fuel cells heavily relies on noble metal-based electrocatalysts. In this work, novel Pt group metal-free catalysts based on porous Fe-N-C materials a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s catalysts with high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for the cathod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Through the encapsulation of NH4SCN salt, the surface elements and pore structure of the catalyst are effectively changed, and the active sites of Fe effectively are increased. The half-wave potential of the best Fe-N-C catalyst was –0.02 V vs. Hg/HgO in an alkaline environment. The porous Fe-N-C catalyst possesses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1158 m2/g) and shows good activity and tolerance to glycol. The direct glycol fuel cell with the Fe-N-C cathode achieve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62.2 mW/cm2 with 4 mol/L KOH and 4 mol/L glycol solution at 25 °C and maintained discharge for more than 250 h at a 50 A/cm2 current density.  相似文献   
7.
有机化合物作为可充电器件的电极材料可以通过自身电活性部位电荷状态的变化来实现本征的氧化还原反应。除了锂离子电池外,有机电极材料还可以用于其他离子半径更大的金属离子电池(如Na+、K+、Mg2+、Zn2+等)。有机电极材料还具有诸多优势,比如结构多样、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和可持续性高,易于通过适当的材料设计调整其性能等,已被证明在可充电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然而,有机电极的实际应用仍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导电性差和在常规有机电解液中溶解等。本文介绍了各种具有不同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的有机电极材料及其反应机理,包括有机硫化物、有机自由基、亚胺类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重点总结了有机羰基化合物电极材料在性能改善方面的策略以及近5年在可充电器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有机电极材料需要应对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以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选择性皂化、酸化、氯化、环合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2-[5-(3-羟基苯甲酰氨基)-1,3,4-噻二唑]基乙酸乙酯(1),总收率37.2%,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LC-MS(ESI)确证。采用正交实验法[L_9(3~4)]优化了酰胺化反应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n[2-(5-氨基-[1,3,4]-噻二唑)基乙酸乙酯]∶n(三乙胺)∶n(间羟基苯甲酰氯)=1∶2∶3,于20℃反应8 h}下,1收率75.5%。  相似文献   
9.
准确预测风电场风速是解决风能对电力系统所造成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风速的难以预测是由于它的高度随机和非线性.基于一种非参数的非线性自回归随机模型来预测风速,模型的自回归系数随模型依赖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有灵活的非线性结构.数值实验和比较结果表明了这种函数系数自回归模型在风电场风速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沉淀分离银、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银铜合金中微量磷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氯化银沉淀分离银和硫化铜沉淀分离铜的条件,以及ICP-AES法测定磷的工作条件和谱线选择。结果表明,沉淀分离后[Ag~+]0.1mg/L,[Cu~(2+)]1mg/L,Cu的干扰可以忽略;仪器功率1.3kW时,分析线P 213.617nm时,方法的检出限0.076mg/L;测定银铜合金中0.00092%~0.0032%的磷含量,相对标准偏差5.3%~1.7%(n=7),样品加标回收率94.4%~103%,方法简便、快速,已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