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单糖与苯肼作用生成脎的反应是糖类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成脎反应在分离和鉴别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成脎反应的机理,许多教科书的说法不一。本文拟就葡萄糖与苯肼的反应,谈谈我们的看法。从国内现行有机化学教科书来看,有些对成脎反应的机理避而不谈,这对解释某些实验现象很不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惰性电子对效应”首先是由英国化学家N.V.Sidgwick提出来的。Sidgwick认为,较重元素的高价氧化态不稳定是由于d(和f)亚层电子的屏蔽效应较弱,3层电子的钻穿效应较强的结果。随后不少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F.A.Cotton认为对此不能单纯用电离能来解释,氧化态的相对稳定性必须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共价化合物的激发能和键能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晶格能。文献[3]也对此作了较详  相似文献   
3.
多酸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酸化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酸化合物的一些性质在许多方面都显示了其独特的优点。例如,多酸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作为性能良好的无机离子交换剂;作为多种反应的催化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从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2]2·L,[CdCl2]3·2L·2H2O,[AgNO3]2·L,[NiCl2]2·L·H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5.
6.
采用模板反应合成了Schiff碱型大环L的15种稀土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对配合物的组成进行了推测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摩尔电导以及差热-热重等项分析。  相似文献   
7.
阳离子和氢氧化物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阳离子和氢氧化物(包括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强弱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酸碱性是无机化合物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这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一、阳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酸性按照Lewis酸碱理论,游离的阳离子都是酸,当它进入水溶液时,水分子与之配位,所形成的水合阳离  相似文献   
8.
Schiff碱型大环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合成了一个新的Schiff碱型大环配体“三氧二(?)”(L),及其C(?)(Ⅱ)、Ce(Ⅱ)、Ni(Ⅱ)、Zn(Ⅱ)、Cd(Ⅱ)、Ag(Ⅰ)的配合物,经红外光谱、电导、元素分析等推算了它们的组成并指认了谱带的归属.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谱、光电子能谱分析.  相似文献   
9.
用直接合成法合成了一种新配体-1,7-N,N′-二(邻氨基苯基)-1,7-二氮杂-4,10-二氧杂环十二烷[L]。经元素分析~1H、~(13)C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等分析证实了其结构。并藉该配体合成了Cu(Ⅱ),Cd(Ⅱ),Ag(Ⅰ),Ni(Ⅱ)四种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l_2]_2·L,[CdCl_2]_2·2L·2H_2O_2[AgNO_3]_2·L,[NiCl_2]_2·L·H_2O.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差热分析。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均有明显位移或分裂;紫外特征吸收峰稍有位移。但摩尔吸光系数改变很大;摩尔电导表明配合物为1:1或接近2:1型电解质;差热分析表明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Cd(Ⅱ)、Ni(Ⅱ)>Cu(Ⅱ)>Ag(Ⅰ)。对Cu(Ⅱ)配合物进行了ESR谱分析,并且对甲醇溶液中Cu(Ⅱ)与配体(L)的掺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掺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