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拟建设的浙江舟山地区摘箬山海岛电网供电容量大于5MW,主要采用海流能机组、风电机组、太阳能机组、以及混合储能系统供电,着重介绍摘箬山海岛电网设计中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电网的负荷平衡方案、电网电气设计和电网集中控制策略等方案.  相似文献   
2.
金属表面粗糙度对热红外偏振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汪震  洪津  叶松  张冬英  王峰 《光子学报》2007,36(8):1500-1503
根据热红外偏振的原理和探测方法,利用一种热红外偏振探测系统分别研究了铝质和钢质金属板热红外偏振度和其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金属板的表面粗糙度通过喷砂和刨床加工控制.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观测角较小时,喷砂方式处理的金属目标板,粗糙度对它们的热红外偏振度影响较小;而刨床加工的金属目标板,粗糙度对它们的热红外偏振度影响较大.在观测角较大时,无论经过何种加工方式处理表面的金属目标板,都遵循表面越是光滑其热红外偏振度越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葛传文  张为俊  陈长水  王沛  苏红  汪震  杭寅 《光学学报》2001,21(12):454-1457
利用频带色散法,让宽线宽,多横模电光调Q Cr:LiSAF激光输出脉经过多个色散棱镜,频带被色散后,再聚焦到装有CS2散射介质的池中,产生后向受激布里渊散射,脉宽的压缩率较大,约为5倍,与无色散棱镜情况相比,阈值能量有所降低,并能很有效改善抽运激光的光束质量。  相似文献   
4.
热红外偏振成像技术在目标识别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汪震  洪津  乔延利  王峰  杨伟锋 《光学技术》2007,33(2):196-198,201
简要分析了热红外偏振探测与热红外强度探测在物理含义方面的区别,由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偏振信息在红外图像中识别目标的新方法。通过热红外偏振成像系统获得了目标的偏振图像,并由计算机提取出了图像中的偏振信息。由于目标与自然背景的热红外偏振特性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更好的识别目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识别自然背景中的人造目标,而且对热红外伪装目标的识别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5.
对反场箍缩核聚变实验装置KTX真空室支撑结构强度进行理论分析,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支撑柱、螺栓组和支撑环板进行了优化。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均证明了真空室支撑系统的可靠性,同时优化结果也为KTX真空室支撑系统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金属表面热红外偏振特性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在建模中不仅考虑了金属表面的统计特性,也考虑了特别粗糙的金属表面存在的遮蔽效应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不同表面粗糙度的金属板热红外偏振度和金属表面热红外辐射角之间的关系曲线,并和实验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于表面粗糙度为1.6um的较为光滑的金属表面,模拟的结果基本吻合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对于表面粗糙度为6.8um的较为粗糙的金属表面,仿真出的结果和实验中获得的数据相差较大.但在考虑了遮蔽效应后,模型模拟的结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对金属板表面热红外偏振度影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汪震  郑土才  潘向军  王兵  梅念  郑建霖  聂孝文 《化学通报》2014,77(12):1188-1188
本文先简单介绍了Gabriel反应,然后分别综述了苄位和烯丙位等活泼卤代烃、伯卤代烃、磺酸酯的Gabriel反应,邻苯二甲酰亚胺与环氧化合物的缩合、含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的合成子、邻苯二甲酰亚胺与醇在Mitsunobu条件下的直接Gabriel反应等,最后对Gabriel反应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应加强对Gabriel反应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脱邻苯二甲酰基的方法和基于Gabriel反应原理的替代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锂硫电池凭借超高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以及硫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一代高能电池体系。然而,活性硫及放电终产物导电性差、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硫反应动力学缓慢等关键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研究人员采用硫正极设计、功能隔膜/中间层、电解质改性或固体电解质等策略,在解决以上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然而,针对锂硫电池内部实时动态反应过程、规律和机制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设计调控策略仍缺乏深入认识。第一性原理计算逐渐发展为化学、材料、能源等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有助于从原子/分子水平理解反应中间产物性质、分子/电子间相互作用、电化学反应过程和规律、电极/电解质动态演化过程等,相较于“实验试错法”,其在研究锂硫电池内部多电子和多离子氧化还原反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全面综述了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锂硫电池电极与多硫化物相互作用、充放电反应机制以及电解质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展望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应用于锂硫电池研究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