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22篇
物理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青”指颜色近黑色,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青玉。“黑碧”指颜色近黑色,主要成分为阳起石的碧玉。采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红外光谱测试分析手段,确定“黑青”“黑碧”的矿物种属。采用拉曼光谱、显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对“黑青”“黑碧”的谱学鉴别特征进行探究。“黑青”为标准透闪石拉曼谱峰,“黑碧”的谱峰位置与“黑青”存在几个波数的偏差,向波数小的方向移动。可见-近红外波段,“黑青”出现445 nm吸收峰,680和940 nm宽吸收带,为Fe2+和Fe3+作用;“黑碧”出现445 nm吸收峰,660和690 nm双吸收峰以及970 nm吸收峰,为Fe2+,Fe3+,Cr3+作用。显微紫外-可见光谱可分析到样品的近红外区,“黑青”在1 397,2 310,2 387和2 466 nm出现强吸收峰,1 915和2 120 nm出现弱吸收峰;“黑碧”在1 400,2 313和2 394 nm出现吸收峰。红外光谱分析“黑青”在5 225,4 738,4 692,5 349,4 317,4 190和4 064 cm-1存在吸收峰;“黑碧”在4 708,4 307,4 178和4 031 cm-1存在吸收峰。显微紫外-可见光谱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虽然存在小的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为准。将透闪石质的“黑青”、阳起石质的“黑碧”、广西大化阳起石质玉进行对比,综合红外光谱和显微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得出“黑青”(透闪石)与“黑碧”(阳起石)近红外光谱的鉴别特征:“黑青”(透闪石)在4 800~4 600 cm-1存在两个吸收峰,4 350~4 300 cm-1存在分裂双吸收峰;“黑碧”(阳起石)在4 800~4 600 cm-1存在一个弱吸收峰,4 350~4 300 cm-1存在一个吸收单峰。且“黑碧”(阳起石)的近红外吸收峰相较于“黑青”(透闪石)整体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
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具有重要的宝玉石价值和考古文化价值,其中产地区分为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研究重点。通过测试分析马衔山和田玉的化学成分,对比其与国内主要产地和田玉的化学成分差异,建立微量元素产地判别模型,对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产地鉴别进行探究,为甘肃齐家文化中古玉器溯源提供数据支撑。以电子探针分析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主量元素,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对比新疆、青海、辽宁、江苏、贵州、甘肃马衔山和田玉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参数和稀土元素配分图,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田玉存在差异,可进行产地区分;三维散点图δCe-ΣREE-LREE/HREE投图可将青海、辽宁、江苏、贵州和田玉进行产地区分,但不能区分新疆和甘肃马衔山和田玉;运用SPSS软件对新疆、青海、辽宁、江苏、贵州、甘肃马衔山和田玉的微量元素建立产地线性判别模型,对于已知六个产地:新疆、青海、辽宁、江苏、贵州、甘肃马衔山的数据, 判别分析正确率可达100.0%, 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0.3%,预留10组马衔山和田玉数据,回代验证正确率为100%。微量元素产地线性判别模型在和田玉产地判别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A novel trinuclear nickel(Ⅱ) complex [Ni3(bushz)2(Himdz)2(H2O)2]?2DMF (1, bushz=N-butylsalicylhydrazide, Himdz=imidazole, DMF=N,N-dimethyl-formamid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c with a=7.706(7), b=14.882(6), c=18.639(6) , β=108.08(2)o, V=2032(1) 3, Dc=1.525 g/cm3, Mr=932.95, Z=2, F(000)=972, μ=1.442 mm-1, the final R=0.0359 and wR=0.0771. The three nickel(Ⅱ) atoms in 1 are arranged in a strictly linear structure and exhibit alternating square-planar and octahedral geometries. The complex is connected to form a supramolecule with an infinit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through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The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reveal that redox of Ni3+/Ni2+ in the complex is a quasi-reversible proces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title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4.
所研究钙长石质玉中的绿色矿物是以钙铬榴石为主的石榴石,钙铬榴石在天然条件下非常稀有,颜色为翠绿色,品质高的钙铬榴石可与翡翠、祖母绿相媲美。前人对石榴石系列的其他端元矿物具有较为充分的研究,但对钙铬榴石的研究较少,且未见对钙长石质玉中钙铬榴石光谱特征的相关报道。使用JXA-8230电子探针确定样品石榴石平均组分为Uvt49.66Grs36.04Adr13.58Prp0.67Sps0.06,为以钙铬榴石为主的钙系石榴石。经Bruker Senterra R200L拉曼光谱仪测定样品拉曼位移为1 000,890,879,830,618,589,530,508,399,370,270,240和176 cm-1,受不同三价阳离子Cr3+,Al3+和Fe3+替代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偏移;用Bruker Vertex80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红外振动频率为1 019,951,908,844,826,721,669,608,538,496,462,430和413 cm-1,受不同组分晶胞体积及三价阳离子的质量分数影响,发生规律性振动偏移;通过Jasco MSV-5200显微紫外-可见光谱仪及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可见区Cr3+宽吸收带为439和613nm,存在453和685 nm吸收肩峰,同时可见Fe3+ 371 nm吸收肩峰,钙铬榴石主要致色离子为Cr3+。钙长石质玉中钙铬榴石的详细谱学研究为稀有钙铬榴石矿物的鉴定提供了丰富的谱学数据,为相似品独山玉进行区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浸渍法混合负载制备一种复合氧化物催化剂CuO/Bi2O3/HZSM-5,用XRD,TPR,TG/DTA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甲醛乙炔反应制取丁炔二醇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活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现代测试技术发展较快,为古代玉器的加工技术、产源研究提供了无损研究手段。利用红外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浙江省遂昌县好川墓地中M52号墓出土的五件绿松石珠进行无损测试,期望判断其可能的产地来源。红外谱学特征显示,3 468和3 514 cm-1处可见红外吸收锐谱带,是由于ν(OH)伸缩振动所致;3 058 cm-1附近可见ν(MFe,Cu-H2O)伸缩振动,1 014,1 066和1 134 cm-1处为ν(PO4)伸缩振动。与标准绿松石红外谱相比,缺少1 637 cm-1处峰,此处为δ(H2O)弯曲振动,可能与样品在地下埋藏时间过久有关。除天然绿松石吸收峰外,在2 890和2 838 cm-1处出现吸收峰,分属亚甲基(-CH2) 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峰和对称振动峰,在1 452 cm-1附近也可以观察到其变形振动峰,此外在1 552 cm-1附近可见ν(C═C)伸缩振动。这两处有机物吸收峰结合出土位置于红色漆痕处推断,可能存在微量生漆残留。两处基团峰与生漆漆酚的红外谱学特征基本相符,存在样品埋藏时间过久,漆器在土中腐朽后沾染到样品表面的可能性。EDXRF数据中显示五件样品主量元素含量与理论值相比稍低,硅含量稍高,存在含硅杂质矿物,微量元素中锌和钡的含量较高,Zn含量均在1 151~1 540 mg·kg-1, Ba含量均在1 910~3 570 mg·kg-1, 对比前人文献与湖北十堰及周边地区出产绿松石的元素数量级更为接近,可作为判断五件绿松石珠玉料来源的一个证据。通过显微照相对五件绿松石珠制作工艺进行观察,可见五件样品均存在定向的抛磨痕迹,且可见明显的一定数量的抛磨小面,边缘可见线切割痕迹,证明当时的好川文化先民已经具有加工打磨长宽不大于1 cm珠的能力;加工珠形的方式是将不规则玉料原料分多个小面打磨直至成为桶珠形状,而非直接进行弧面打磨;钻孔周边可见明显平面,孔形状较规整,近圆形,有抛磨痕迹,说明好川墓地先民当时已具有钻孔工艺。研究表明,好川地区绿松石可能来自于湖北十堰及其周边地区的矿带,浙西南地区自好川文化开始就使用较纯净的绿松石作为漆器镶嵌装饰,埋藏过程中黏附漆类物质对绿松石表面造成一定污染,镶嵌玉石漆器的制作工艺自良渚文化后有所传承,且好川墓地先民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绿松石加工能力。这对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好川文化玉料来源问题奠定基础,对考古学中好川及周边地区文化起源与交流探讨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合成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Ni4(3-Hpt)6(H2O)10Mo8O26]·Mo8O26·10H2O(3-Hpt=5-(3-吡啶基)-四唑),IR和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测定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由双支撑形结构的[Ni4(3-Hpt)6(H2O)10Mo8O26]阳离子,β构型[Mo8O26]簇阴离子及晶格水组成的。在阳离子中,β构型[Mo8O26]簇通过中心对称的2个端基氧与2个双核配阳离子[Ni2(3-Hpt)3(H2O)5]4+的镍原子配位形成双支撑形结构。将所得化合物制成碳糊电极(1-CPE),该电极在酸性水溶液中对亚硝酸根,溴酸根的还原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2种水杨酰腙配体H2L1(H2L1=邻羟基苯乙酮缩水杨酰腙)和H2L2(H2L2=水杨醛缩水杨酰腙)分别与VO(acac)2反应, 合成了2个钒配合物[VOL1(C2H5O)]2 (1)和[VOL2(i-C3H7O)](2), 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单晶衍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配合物1是由酚氧原子桥联2个金属中心形成的具有晶体学中心对称性的双核钒(Ⅴ)配合物结构, 每个V(Ⅴ)原子具有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2为单核结构, 每个V(Ⅴ)原子具有扭曲的四角锥配位构型, 相邻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2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试方法对来自湖北的26块表面相对干净、颜色均匀的绿松石样品进行定值,每个样品表面按照“田字格”的方式逐一测试9个点,用于评价绿松石成分的均匀性。数据结果显示,绿松石样品中Al,P,K,Cu,Fe,V,Cr和Zn的平均变异系数在5.4%以下,而CaO和SiO2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4.8%和16.2%,说明绿松石中Si和Ca元素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选取其中的21个样品作为参考标准样品,5个作为未知样品,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建立绿松石的工作曲线,用于测定绿松石的成分。研究结果显示主量元素Al,P和Cu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在92.3%~94.3%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在4.6%~9.7%;微量元素Fe,Cr和Zn的相关系数达到0.990以上,K和V元素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和0.972,这五种元素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7.2%~13.9%;而Si和Ca元素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和0.866,且在5个未知样品中,Si和Ca元素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8%和27.8%,这与绿松石中Si和Ca元素的含量低和不均匀性,以及仪器方法的检出限等影响因素有关。重复性实验显示Al,P,Cu,Fe和Zn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1%以内,精密度较高;V,Cr,K,Ca和Si元素的RSD在1.34%~10.17%之间。该研究为快速、准确、无损地定量测定绿松石中Al,P,Cu,Fe,Cr,Zn,V和K等元素的含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可运用于实验室的绿松石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0.
N-苯甲酰基水杨酰肼配体(简写为H3Bzshz)与Ni(OAc)2·4H2O在不同的溶剂中反应得到2个三核镍配合物[Ni3(Bzshz)2(C5H5N)6](C5H5N)·CH3OH·2H2O(1)和[Ni3(Bzshz)2(OH)2(C2H6O)2]·2(C3H7NO)·0.5C2H6O(2).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2.198 9(2) nm,b=1.336 9(1) nm,c=2.503 4 nm,β=107.886(1)°,V=7.004(1) nm3,Z=4,R1=0.081 0,wR=0.215 4.3个Ni原子依次以八面体/八面体/平面正方形配位,其中Ni(1)…Ni(2)…Ni(3)原子间角是169.84(3)°,形成准直线形三核镍配合物;化合物2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138 9(2) nm,b=1.368 2(2) nm,c=1.563 3(2) nm,α=67.190(2)°,β=83.953(2)°,γ=83.618(2)°,V=2.226 3(4) nm3,Z=2,R1=0.065 2,wR=0.188 0,而3个中心原子Ni(1)…Ni(2)…Ni(3)原子间角是180°,且依次以平面正方形/八面体/平面正方形相交替方式配位,具有中心对称的直线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