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9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培养出新时代创新人才,构建的“三融合、二反思、四进阶”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科技创新能力。依据有机化学特点,创设科学发现情境,通过核心知识点网融合(挑战度)、理论实践交叉融合(高阶性)和化学思政融合(课程思政)“三融合”策略,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反思、学生反思的“二反思”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最终使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通过“四进阶”教学策略逐步提升科创能力(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沉淀法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乙醇及可溶性盐的混合体系为模板,通过温度控制,成功制备出介孔纳米钼酸钡材料。采用XRD、TEM、Raman以及FT-IR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及谱学特性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的孔径为3.62nm左右,且钼酸钡晶体的空间群为I41/a,其晶胞具有对称中心,属于D4h点群。另外,探讨了可能的成孔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硝酸镧和硝酸钴为原料,通过硬脂酸法制备了纳米LaCoO3。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热分析法考察了不同含量的纳米LaCoO3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600℃下可获得结晶良好的钙钛矿型纳米LaCoO3,粒径约40-60 nm。纳米LaCoO3能强烈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催化作用随着LaCoO3含量的增加而增强。添加5%的纳米LaCoO3可使高氯酸铵的高温分解温度下降116℃,分解放热量也由2%时的1390 J·g^-1增至1600 J·g^-1。  相似文献   
4.
李酽  张琳彬  李娇  连晓雪  朱俊武 《物理学报》2019,68(7):70701-070701
开展高压电场调控纳米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研究在功能材料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高压电场条件下合成了氧化锌纳米粉体,并对粉末试片进行了后期电场极化处理,研究了电场对氧化锌的结构形貌、点缺陷、拉曼光谱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拉曼光谱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拉曼位移、缺陷分布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高压电场条件下氧化锌的完全晶化时间和温度比未施加电场时明显延长和升高,直流电场能够显著促进前驱物中氧化锌的形核,并降低晶化速度.不同电场强度下氧化锌具有不同的显微形貌.纳米氧化锌粉末试片在直流电场中极化后,其阴极面和阳极面的拉曼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明显漏电电流的情况下,阳极面在1050 cm~(–1)处的二级光学声子模A_1(LO)的强度显著提高,且拉曼强度I_1=438 cm~(–1)和I_2=1050 cm~(–1)的比值与极化电场的场强呈线性关系.当调转试片正反面进行二次极化时,原来在阳极面尖锐的1050 cm~(–1)峰经过阴极极化而消失.阳极面1050 cm~(–1)拉曼峰的锐化与氧化锌晶粒内的缺陷重新分布和双肖脱基势垒有关.  相似文献   
5.
半导体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半导体将太阳能转换为高能化学能的绿色技术,在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和污染物修复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非金属半导体,因其制备工艺简单、来源丰富、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可见光吸收范围及特殊的电子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一般常用氮源前驱体如二氰二胺、三聚氰胺等所制备的块状石墨相氮化碳存在团聚、比表面积小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严重抑制了其光催化活性.本文采用前驱体改性法制得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石墨相氮化碳.利用氰基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这一特性,通过调节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酸(硝酸、盐酸、磷酸等)改性二氰二胺,制得一系列新前驱体,通过焙烧制备石墨相氮化碳.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前驱体及氮化碳的结构及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浓硝酸改性二氰二胺成功制得脒基脲硝酸盐,其煅烧后所得的HNO3-CN(5H-CN)催化剂具有较好的薄层多孔结构,且面内三均三嗪环末端具有丰富的氨基官能团.TG-FTIR结果表明,5H-CN通过不同于传统氮化碳的热缩合过程,导致了其多孔富氨基的结构.光催化性能测试表明,5H-CN对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 B)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准一级速率常数达0.05316 min-1,是普通块状石墨相氮化碳(CN)的34倍.此外,5H-CN的光催化制氢性能也远远高于CN.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莫特-肖特基曲线和瞬态光电流测试等方法研究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H-CN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其薄层多孔结构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148.76 m2g-1),表面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有助于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其面内三均三嗪环的末端边缘丰富的氨基结构使得其能带结构发生变化,更负的导带位置使其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更强,从而有利于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其光催化机理归纳如下:在5H-CN催化剂光催化降解Rh B过程中,O2·-作为最主要的活性物种可与空穴(h+)同时氧化催化剂表面的Rh B分子,从而达到光催化降解Rh B的作用;在5H-CN催化剂光催化制氢过程中,铂(3wt%Pt)作为助催化剂可以负导带上的光生电子(e-)快速迁移,迁移的e-可以直接还原水中的氢质子生成氢气.  相似文献   
6.
陈佳琪  周焱  孙敬文  朱俊武  汪信  付永胜 《应用化学》2020,37(11):1221-1235
金属有机框架(MOFs)中空材料因其大的比表面积、低密度、较高的负载能力和良好的离子渗透性,如氢氧化物、磷化物、硫化物等纳米材料,在能源储存与转换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总结了基于不同形貌MOFs中空材料的制备途径和形成机理,着重介绍了其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论述了基于MOFs中空材料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酽  李娇  陈丽丽  连晓雪  朱俊武 《物理学报》2018,67(14):140701-140701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粒子,着重对其进行了不同条件(电场强度、极化温度)下的外电场极化处理.以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产物的结构、拉曼位移等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氧化锌极化产物在乙醇、丙酮气体中的气敏性能,研究了外电场效应对纳米氧化锌拉曼光谱和气敏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样品在外电场中存在着极化电场强度和温度的阈值,当电场强度和温度分别大于9375 V·cm~(-1)和150℃时,纳米氧化锌试片出现明显的漏电现象,极化效应显著降低并消失.在电场强度和温度阈值范围内,外电场极化作用能够导致氧化锌437 cm~(-1)处的拉曼特征峰强度明显降低.随外电场强度和极化温度增加,纳米氧化锌元件在丙酮气体中的灵敏度逐渐升高,在乙醇气体中的灵敏度逐渐降低,即外电场极化可以有效调控纳米氧化锌的气敏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纳米NiO的制备及其谱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醋酸镍、氢氧化钠为原料, 吐温80为分散剂, 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了纳米级NiO. 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等方法对材料的粒径、晶格畸变率、形貌以及红外、紫外-可见光的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制得的纳米NiO产物为球形、属立方晶系, 粒径大小在9~30 nm左右;晶格畸变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纳米NiO红外吸收峰出现在437 cm-1处, 与普通粒径的NiO光谱纯(484 cm-1)相比, 其吸收峰红移了47 cm-1, 体现了纳米NiO的表面效应;不同粒径大小的NiO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不同. 普通粒径的NiO光谱纯在紫外-可见光区域没有吸收, 颗粒尺寸越小吸收波长越短, 10 nm NiO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峰位于309 nm处, 直接跃迁的光学能带隙约为4.2 eV, 比体相材料(3.65 eV)增加0.55 eV, 表现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 对纳米NiO的谱学特性研究表明该材料在光电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纳米Cu2O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Cu(NO3)2和NaOH为原料,以水合肼为还原剂,通过沉淀法在室温下制备了纳米Cu2O. 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热分析法考察了不同形貌的纳米Cu2O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通过改变NaOH溶液的加入量可分别得到长针形和多边形的纳米Cu2O. 通过调节反应物浓度可以将纳米Cu2O粒径控制在19~68 nm. 不同形貌的纳米Cu2O均能强烈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其中分散性良好的多边形纳米Cu2O的催化活性较高,添加2%的多边形纳米Cu2O可使高氯酸铵的高温分解温度降低103 ℃,分解放热量由590 J/g增至1350 J/g.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顶空装置测定红磷储存过程中生成的磷化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高温加速老化的红磷生成的磷化氢,用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检测限达到0.001 μg/L,加标回收率大于97%,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35%~6.52%。研究了微量水和铁离子等在红磷产生磷化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水是工业红磷产生磷化氢的必要条件,它为红磷生成磷化氢提供质子氢;随着红磷样品中水分的增加,它的氧化反应速度加快,磷化氢的生成量增加;但当水分含量达到一定数值时,磷化氢的增长幅度减缓;微量的铁盐影响红磷的氧化反应,不同酸的铁盐对反应的影响效果不同;亚铁氰化钾对抑制含铁盐红磷样品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