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6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新华  詹瑛瑛  郑瑛 《合成化学》2005,13(4):349-352,360
用化学还原沉积法制备了Ni-Fe-B/MCM-41负载型非品态合金催化材料。通过XRD,FT-IR,TPR,SEM,TG及BET研究了非晶态合金对介孔分子筛载体结构的影响及非晶态合金负载后性质和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非晶态合金没有破坏介孔分子筛的结构,Ni-Fe-B/MCM-41的热稳定性和氧化能力与Ni-Fe-B相比,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施继成  曹新华  郑瑛  贾莉 《有机化学》2007,27(5):666-669
合成了N-杂环卡宾环金属Pd络合物, 评价了它们在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发现其可催化氯代芳烃, 包括未活化的4-氯甲苯, 与苯硼酸反应高产率地生成相应的联芳烃产物.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凝胶因子和微晶的两组分凝胶体系, 由发蓝光的氨基酸衍生物和发红光的苊唑衍生物构成. 在超声和热的协同作用下, 可促进凝胶因子的羧基和微晶分子中的苊唑氮进行酸碱配位, 从而实现该两组分在分子聚集体层次的共组装. 两种化合物分别能发出蓝色和红色荧光, 便于我们通过共聚焦显微镜(CLSM)来直接观测其微观聚集行为. CLSM图片表明通过加热冷却的方法所获得的干凝胶其微观结构是由发红光的棒状微晶和发蓝光的纤维组成的混合体; 当通过一个预超声再加热-冷却的过程, 可以得到一种均匀的同时发射蓝光和红光的凝胶纤维聚集体. 结果表明, 超声和热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子间的聚集, 从而形成均相体系. 进一步, 我们通过超声诱导的分子间共聚集构建了微纳米层次上的多彩发光体系. 该体系发射光谱可以通过两种成分的混合比例来精确调控, 同时可以通过加入质子酸进一步调控. 与此同时, 酸的加入也诱导了两组分组装体发生由纤维向囊泡的形貌变化, 并伴随着凝胶向溶胶的宏观相态转变. 当加入碱后, 该溶胶可恢复为凝胶. 这种具有多重功能并易于调控的两组分凝胶在可视化分子识别、控制缓释、刺激响应和记忆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施继成  曹新华  郑瑛  贾莉 《化学学报》2007,65(16):1702-1706
合成鉴定了二个N-杂环卡宾环金属Pd络合物[1,3-N,N’-双{2,6-二取代基苯基}咪唑基-2-卡宾][N,N-二甲基卞胺-2-C,N]氯化钯(Ⅱ)(3a:取代基 = 异丙基;和3b:取代基 = 甲基),评价了它们在氯代芳烃和各种胺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发现NaOBu-t是效果较好的碱,及Pd周围有较大的立体位阻的3a在4-甲基氯苯与吗啡啉反应中较3b有更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超分子凝胶是由有机分子在非共价键作用力驱动下自组装形成的一种具有液态和固态双重性质的软物质。超分子凝胶能对多种外界刺激做出响应,广泛应用于催化和传感等领域。与传统的小分子探针相比,超分子凝胶传感器显示出了多种检测模式和多信号输出的优点,如超分子凝胶材料的内部三维网络结构和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分析物的快速渗透,并且其凝胶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检测过程中的输出信号。此外,干凝胶薄膜材料还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在检测气体分析物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本文重点介绍了超分子凝胶在气态酸和有机胺检测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超分子凝胶的设计和检测机理,为构建用于气态酸和有机胺检测的新型超分子凝胶提供了参考。最后总结了超分子凝胶在气态酸和有机胺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纳米粒子在不互溶两相间的相转移在催化剂的循环利用、药物输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响应性纳米粒子因兼具纳米粒子的优点和刺激响应的特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环境响应型纳米粒子相转移的出现使相转移过程更为高效、可逆且智能化,已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环境响应型纳米粒子在不互溶两相间转移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pH、CO2、温度、光照、离子强度、配体交换和离子交换等刺激诱导的纳米粒子的相转移及其在催化、反应分离耦合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在环境刺激过程中纳米粒子的界面效应、自组装行为以及溶剂化效应等对相转移过程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对目前该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