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2篇
综合类   4篇
物理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5年9月3、4日在浙江昌化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雨强极大,且位于大范围的暴雨区之外.对此次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一些结论:“昌化暴雨”的影响系统较为复杂,由“泰利”台风、“彩蝶”台风外围低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升气流、西风槽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作用有利于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的形成.东低西高的盆地地形有利于在盆地内形成一个东侧下沉,西侧上升的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天目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但边界层内弱冷空气却沿河谷侵入盆地,形成盆地周围小尺度的能量锋区,从而激发出远离暴雨区的孤立的强对流天气.台风“彩蝶”第2象限的东风和副高底部的东风叠加形成的东风急流是本次暴雨重要的水汽来源.昌化地区近地面存在风向风速的辐合,并且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团的停滞.高层高位涡区与暴雨环流的高位涡区上下连通,使得高层的高住涡向低层补充,引起低层正涡度发展,为超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湿高能的环境下,是不稳定的强对流降水,与“泰利”低压的层结稳定降水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利用不对称射流稳定和强化燃烧低质煤粉和水煤浆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根据这个原理,研制了一种一次风偏置并且稍有倾斜的新型预燃室。在预燃室的上半部不对称射流产生一个大的回流区。煤粉颗粒和水煤浆能够被直接送入该回流区中。特定的三维空气动力场和煤粉浓度的分布对点火、稳燃和消除灰渣是十分有利的。这类偏置射流预燃室已被证明能够燃烧挥发分10%,灰分30%的低质煤粉和挥发分10%,水分30%的难燃水煤浆。在燃烧过程中预燃室内不积灰不结渣。目前它已被成功地用于工业锅炉和电站锅炉的点火启动和低负荷(50%)稳燃、并且收到了大幅度节油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0414号台风登陆过程的诊断与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对0414号台风从2004年8月11日00时~14日00时(UTC)进行模拟,结合浙江省稠密的AWS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台风登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模式对登陆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预报能力.台风登陆前副热带高压呈坝状发展,副高南缘超地转低空急流加强,以及登陆前台风周围的风速呈现东北象限最大,西南象限最小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台风登陆前加速西折的原因.高层辐合中心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台风螺旋雨带前沿存在中尺度热力性低压,在海陆间中尺度锋区的热力条件支持下,低压扰动获得发展,降水加强.水汽输送通道维持与内陆水体和饱和湿土的潜热输送是台风登陆后久留不散的原因.台风登陆后水汽源提供由孟加拉湾和南海转变为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测资料和MM5的数值模拟结果,对长江中下游中-β尺度云雨团进行分析.认为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云团和雨团的源头都集中在江汉平原、鄱阳湖地区和九岭山-幕阜山一带,雨带位于TBB北侧等值线较密集区.云团移动路径向顺时针方向偏转,发展阶段的云团路径和低层的气流方向一致;消亡阶段的云团移动路径逐渐偏向高层气流的方向.无论有无降水,云团内都接近中性层结.中低层西南气流促使了云团的发展,在有充沛水汽的条件下可形成大降水.  相似文献   
5.
前文我们对取代吡啶杂环碱在水中质子化作用平衡常数进行了测定[1]。本文利用和前文相同的方法测定了具有不同取代基喹啉碱类的平衡常数[2]。发现如果喹啉某位的氢被吸电子基团取代,则喹啉碱的平衡常数减小,而被给电子基团取代,则喹啉碱的平衡常数增大。这样对探讨这些基团的电子效应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化学扫描法在玻碳电极和导电玻璃基底上组装制备过渡金属铜取代多金属氧酸盐[PCu(H2O)Mo11O39]5-和4代聚酰胺-胺(G4-PAMAM)交替沉积的复合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循环伏安法(CV)结果表明复合膜成功制备且有好的均匀性.多层膜中的[PCu(H2O)Mo11O39]5-与其在溶液中的氧化还原行为相比,电子转移控制速率不同,该多层膜修饰电极稳定性好,对NO-2的还原及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MM5高分辨率模式,对1999年6月26日至7月1日出现在江淮流域的两次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全程四维同化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梅雨锋与低涡关系密切.锋面在750 hPa左右强度最大;锋面最强位置与低涡最强位置在纬向上是接近一致的,即锋面最强位置在低涡发展最强位置的北或东北方;锋生比低涡加强早15 h左右;锋生存在自西向东的传播,低涡加强发展时锋生东传明显;低涡移过前,锋面北抬,坡度增大;移过后,锋面南压,坡度减小;移过时,锋面基本不动,近乎垂直.低涡发展最强的地区锋面的南北摆动比低涡发展弱的地区幅度大.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方法实验研究中,近年来发展了一种新的优选法——单纯形法,它可以通过较少次数的实验找出接近最佳的分析条件组合。特别在交互作用复杂,因素较多的场合,此法尤其简便可靠。Michall已用该法来选择萃取浓集和分析Fe(Ⅱ)的最佳条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铂、钯、金时,我们利用此法来选择仪器最佳测定条件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并与正交试验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