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57篇
晶体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BAH-Tf靶向药物及其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铁蛋白(Tf)为靶向载体,与双氢青蒿素(DHA)化学偶联制备一种新的双氢青蒿素衍生物-转铁蛋白靶向药物.以DHA为原料先合成了12β-对甲酰肼苯基双氢青蒿素(DBAH),并采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及电化学等手段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高碘酸钠氧化Tf的C端的N-糖链上的邻位羟基,其氧化产物和DBAH通过希夫碱偶联合成了DBAH-Tf靶向药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进行表征.四甲基氮唑蓝法(MTT)分析了DBAH-Tf及DHA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正常乳腺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结果表明,DBAH-Tf对MCF-7的杀伤作用是正常乳腺癌细胞的286倍,体现出良好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2.
重组质粒pIRES-EGFP-BCL 11B电转染幼稚T细胞的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BCL 11B基因插入pIRES-EGFP构建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pIRES-EGFP-BCL 11B,采用电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人幼稚T细胞,转染24 h后,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表面形态以及生物物理性质的变化.转染72 h后,用CCK-8试剂检测幼稚T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对空转的幼稚T细胞组、空载体转染组(pIRES-EGFP naked plasmid)、重组载体转染组(pIRES-EGFP-BCL 11B recombinant vector)、无电转无质粒的幼稚T细胞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4组幼稚T细胞的体积、高度、半宽度、粗糙度、表面颗粒大小等参数发生了变化,细胞杨氏模量以及细胞硬度也呈现很大变化,CCK-8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IRES-EGFP-BCL 11B电转染人幼稚T细胞后影响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正常人眼角膜上皮细胞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了人眼角膜上皮细胞的形貌和机械性质,为进一步探讨人眼角膜上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将体外培养的人眼角膜上皮细胞用2.5%戊二醛固定,空气中干燥后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观察.从AFM形貌图可知,细胞呈长梭形,膜表面布满颗粒状物质,由AFM附带软件IP2.1的线分析及面分析功能,得到细胞膜表面结构的几何参数,包括高低差Rp-v、均方根粗糙度Rq、平均粗糙度Ra、平均高度Meant Ht.利用AFM高空间分辨的力位移曲线测量系统,可得出细胞膜的粘弹力、硬度和杨氏模量.AFM能对人眼角膜上皮细胞表面的超微结构清晰地成像并提供更多更确切的表面信息,从另一层面增加对眼角膜上皮细胞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迁移机理的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置于甲基纤维素碟中形成VEGF的浓度梯度分布,并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于此浓度梯度中培养,观察VEGF能否诱导MSCs定向迁移。应用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术(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NSOM)同时获取了VEGF诱导前后的MSCs的形貌和光学信息。结果表明,近场光学图观测到形貌图上所没有的黑色斑点,分析认为这些黑斑为细胞的黏着斑。近场光学图显示经过VEGF诱导后细胞的黏着斑数量明显增加。同时,对诱导前后干细胞的骨架蛋白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细胞骨架由诱导前的无序状态转变为诱导后的有序状态,说明诱导后的干细胞处于迁移状态。光学超微结构图则显示了诱导后干细胞表面的光学细节比诱导前细胞大量增加,出现了大量直径约200 nm的光斑,这是由于细胞表面大量分泌黏附分子等蛋白分子引起的,这些结果为VEGF能够诱导MSCs进行定向迁移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可视化证明。也表明NSOM不但能提供高分辨的光学分辨率,还可提供生物细胞精细结构的更深层次的光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玻碳电极上,通过电聚合方式修饰聚多巴胺,基于静电作用与透明质酸形成复合膜界面,利用活性氧H2O2对透明质酸的降解作用和电化学阻抗检测技术,实现对H2O2的检测。结果表明,在0.01 mol/L PBS(pH 7.0)介质中,加入H2O2作用30~40 min,此传感器可成功用于对H2O2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10"5~4.0×10"4mol/L,检出限为2.0×10"6mol/L。此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廉价、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等优点,建立了一种活性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碳二亚胺(EDC)将抗-转铁蛋白化学偶联到已修饰了半胱胺的纳米金表面,制备了抗-转铁蛋白-纳米金免疫探针,应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和激光散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由于抗-转铁蛋白对转铁蛋白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借助免疫纳米探针在470 nm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的放大作用,对转铁蛋白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及免疫分析.转铁蛋白浓度在0.85~33.9×10-10mol·L1范围内,470 nm处共振瑞利散射相对强度与转铁蛋白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8.5×10-11moL·L-1.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对谷胱甘肽(GSH)与重铬酸钾的相互作用及其中间态配合物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5.6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GSH浓度为Cr(Ⅵ)浓度5倍以上时,Cr(Ⅵ)与GSH作用完全并形成一新的中间态配合物,该中间态配合物于+0.21 V和+0.36 V(vs SCE)处产生一对新的氧化还原峰,UV-Vis的吸收光谱进一步证明了中间态配合物的形成。该配合物不稳定,在一定时间内缓慢分解,其电化学与UV-Vis光谱动力学信息同步。进一步探讨了GSH与Cr(Ⅵ)作用的电极反应机理。当Zn(Ⅱ)存在于该体系时,Zn(Ⅱ)对中间态配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过程起着双向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对淋巴细胞表面形貌进行了形态学的初步研究,观察到了其膜表面其他显微技术所不能发现的超微结构.同时也运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nning Near field Optical Microscopy,SNOM)对淋巴细胞进行成像,观察了其对光的透射、吸收等光学性质,并对两种成像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淋巴细胞膜表面凹凸不平,分布着大量直径几十到几百纳米不等的小颗粒;淋巴细胞中央部位有自发荧光现象.结果表明,AFM和SNOM可作为进一步探讨淋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探测了静息、脂多糖(LPS)或伴刀豆蛋白(ConA)活化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形态结构、超微结构及粘滞力特性。从AFM图像可知,经LPS或ConA刺激活化后的淋巴细胞比静息状态的淋巴细胞有所增大,并且表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颗粒状聚合物。利用AFM高空间分辨的力位移曲线测量系统,发现经LPS或ConA刺激活化后淋巴细胞的粘滞力是静息状态淋巴细胞的2~3倍。通过AFM探测淋巴细胞活化状态的可视化数据,可以更好地理解淋巴细胞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流动余辉技术在基元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当亚稳态稀有气体原子与某些分子发生传能反应时,母体分子解离产生一些较小的激发态碎片。通过测量碎片的发射光谱可以获得产物内能分布以及解离过程的动力学信息。使用该技术,Someda和Roychowdhury分别研究了He(2~3S)与NH_3和PF_3的反应,获得了NH(A,C)和PF(A)的内能分布规律,并讨论了解离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