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338篇
化学   789篇
晶体学   35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75篇
物理学   4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iaodong Yang 《中国物理 B》2022,31(5):54702-054702
The anoxia of coastal water has already been a serious problem all over the word. Nanobubbles are proved to have great applications in water remediation because they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oxygen content and degrade organic matters in water. But the existing methods to produce nanobubbles are complicated and high cost to operate, especially in deep sea.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ed a low-cost method, hydraulic air compression (HAC),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nanobubbles and proved that nanoscale gas bubbles could be produced by HAC for the first time.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produced nanobubbles. It indica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bubbles would increase as the downpipe height increases. Degassed measurements proved that produced “nanoparticles” are gas nanobubbles indeed. More 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would provide the source for larger number of nanobubble formation. Thos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be very helpful for water remediation in ocea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基于加速器束流强度调节来控制中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次临界堆功率的方法。束流强度的调节是通过比较堆功率的测量值和设定值,由PID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自动控制可调光阑的孔径大小完成的。为了评估所提出的自动控制方法,基于点堆动力学方程建立了CiADS次临界堆堆芯模型。基于CiADS堆芯模型的仿真研究表明,反应堆功率随着束流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调节可调光阑能有效地控制次临界堆功率。最后,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中实现了堆功率的自动和手动控制功能。在自动控制功能里,堆功率测量值送入DCS系统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PID控制器计算出新的光阑孔径值,并将其发送至光阑驱动电机系统。此外,还设立了手动调节功能,即操作员通过手动设定光阑孔径值即可改变加速器束流强度和反应堆功率。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医学院学生难以运用化学知识联系解释医学内容的问题,以医学案例“龋齿的形成与防护”作为切入点,通过医学现象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化学原理,探索将基础化学教学与医学内容相结合。采用化学与医学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建立了猪肉中79种药物残留的非靶向定性筛查方法。猪肉样本采用0.5%(体积分数)甲酸-乙腈溶液先提取,甲醇后提取的组合提取方式,离心后上清液通过FAVEX-NM50兽药残留快速柱净化。以Acquity UPLC BEH HSS-C18色谱柱(2.1 mm × 150 mm,1.7 μm)进行分离,UPLC-Q-TOF MS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电离,全信息串联质谱(MSE)模式检测。79种物质在相应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5 ~ 10 μg/kg和0.10 ~ 20 μg/kg。基于实验室自建质谱数据库,对模拟阳性样本以及市售猪肉样本进行筛查,同时使用高灵敏度Xevo TQ-S串联四极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市售猪肉样本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高效、快速、通量高,适用于猪肉中药物残留的筛查和鉴定。  相似文献   
5.
沥青分子结构和沥青热转化行为的调控是制备高品质沥青基炭材料的关键。为进一步明晰沥青热解行为与沥青分子结构间的关联性,选用8种有机溶剂对中温沥青(AGMP)在常温下进行超声萃取处理得到8 种萃取物。利用 PeakFit v4.12 软件对各种萃取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峰700~900,1 000~1 800,2 800~3 000和3 000~3 100 cm-1四个区域进行了分峰拟合处理,从而获得了萃取物所含各种官能团的精细结构信息,并引入6种分子结构参数(I1~I6),表征萃取物分子结构与热解活化能的关系。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谱图分析表明8种萃取物主要是以含氧、含氮等杂原子的脂肪烃侧链为主的缩合芳香环结构组成的复杂化合物。由于萃取剂结构差异,萃取物中的分子结构参数也略有差异。线性结构萃取剂所得萃取物链烃(I5)含量较高,环结构萃取剂所得萃取物芳环(I6)取代结构较多。利用热重分析法(TGA)在不同升温速率(3,6,10,15 K·min-1)下对8种萃取物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在等转化率不考虑反应机理的情况下,依据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r-Akahira-Sunose 法解析得出8 种萃取物的热解活化能(Ea)。结果表明8种萃取物热解活化能在78~116 kJ·mol-1之间,其值大小与官能团结构及含量密切相关。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获得的萃取物红外结构参数与热解活化能进行关联,通过详细分析探讨不同萃取物结构参数与热解活化能的一元线性回归Ea=f(Ii)的分析结果发现,芳香性指数(I3)和支链化程度(I5)是决定萃取物热解活化能大小的主要指标,热解活化能与各单一指标(Ii)拟合结果的正负相关性,表示这一结构从体系中被热解破坏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各红外结构参数的共同作用,AGMP萃取物热解活化能与红外光谱结构指标之间的拟合关系模型为Ea=-4 294.53I1+73 812.16I2+207 673.32I3-20 324.20I4-168.56I5+857.86I6。结合红外分析得到的这一结果,揭示了更多关于煤沥青的热解特性和动力学的细节信息,有助于理解煤沥青的热解过程和热转化行为。  相似文献   
6.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铱配合物的亚硫酸氢根(HSO~-_3)磷光探针材料(S-1).该探针铱配合物的N^C配体(4-(2-吡啶基)苯甲醛)含有能与HSO~-_3发生特异性反应的醛基单元,在N^N配体(2-吡啶基苯并咪唑)的碳链上引入了增强生物相容性的三苯基磷盐单元.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表征了该探针对HSO~-_3的响应性,随着HSO~-_3浓度的增加,配合物在550 nm处发射明显降低并红移到576 nm,探针S-1的溶液从发黄光到到弱的橙光,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细胞成像实验表明探针S-1可以进入到细胞中,并可以检测细胞中的HSO~-_3.  相似文献   
7.
Min Li 《中国物理 B》2021,30(11):114210-114210
An ultra-longer fiber cantilever taper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he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RH) with high sensitivities was proposed. The structure was fabricated by using the simpl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only including fiber cleaving, splicing, and tapering. The length of the cantilever taper is about 1.5 mm. The dip A and dip B were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owing to the ultra-long length and super-fine siz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ies of the dip A and dip B reached as high as 127.3 pm/℃ and 0 pm/℃ between 25 ℃ and 50 ℃, and the RH sensitivities are -31.2 pm/% RH and -29.2 pm/% RH with a broad RH interval ranging from 20% RH to 70% RH. Besides, the proposed structure showed good linearity in the sensing process and small temperature crosstalk. It will be found in wide application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od processing, an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8.
石油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对其组分进行实时分析检测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开发,在已长时间开采油井的生产过程中以及新油井开采前,需要对井下原油组分进行分析检测,以判定开采的必要性。原油组分实时检测,在原油开采、生产、储运以及销售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针对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低、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在原油组分检测技术的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在测量领域得到广泛、有效应用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技术。以井下原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从大庆油田获得的提纯原油与水按体积比配制了原油占比分别为1%~20%共39个组分的实验样品来模拟井下原油。研究了近红外光谱透射法测量原油组分的基本原理,并利用SW2520型近红外光谱仪与卤素光源以及配套组件集成了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测量系统,完成了系统的标准化实验并利用此标准化后的系统采集了39个组分原油样品的近红外吸收光谱数据。利用移动窗口平滑法、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法以及Savitzky-Golay卷积求导法对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噪声,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SVR两种分析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原油样品近红外光谱进行建模,分别建立了原油组分分析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03 755 14,决定系数R2为0.999 999,预测精度优于0.1%,预测效果十分理想。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配制的不同比例的井下原油模拟测试样品进行测试建模和分析,为井下原油组份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原油含水率的检测问题,为开发油田现场实时原油检测分析装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胶体金修饰的玻碳电极,利用电流~时间曲线法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的组胺检测方法。优化了底液的pH值和组胺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及条件,考察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组胺在胶体金修饰电极上的响应电流(-I,μA)与其浓度(c,μmol/L)在0. 1~64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 033μmol/L,在带鱼和黄花鱼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 4%~106%、91. 8%~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 2%、2. 5%。该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带鱼和黄花鱼等鱼样中组胺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鲁棒稀疏重构问题是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数学本质是一个NP难的数学优化问题.同伦算法是一类典型的路径跟踪算法,该算法是解非线性问题的一类成熟算法,具有全局收敛性,且易于并行实现.本文考虑同伦算法在鲁棒稀疏重构问题中的数值求解.基于l_∞范数及罚函数策略,我们首先将原始的基于l_0范数的最优化模型,转化为含参数的无约束极大极小值问题,进而构造凝聚函数光滑化模型中的极大值函数,并构造凝聚同伦算法数值求解.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为大规模鲁棒重构问题的并行化数值求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