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28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乙胺和碳酸二甲酯催化合成N-乙基氨基甲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琦  冯景贤  黄仲涛 《催化学报》2000,21(2):101-102
Isocyanates are the main feedstock for the polyurethane industry.  相似文献   
2.
3.
杨杰  江琦 《催化学报》2004,25(4):253-254
 将CO2直接合成法和酯交换法相结合,通过超强碱的引入和催化剂的微粉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负载于MgO表面的碱-金属盐路易斯酸双组分催化剂,实现了以CO2,甲醇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的碳酸二甲酯一步直接合成.  相似文献   
4.
多组分金属催化剂表面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二组分、三组分担载型金属催化剂表面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DRUVS)。根据DRUVS提供的信息,揭示了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结果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不同助剂量催化剂DRUVS特征强度与催化活性间定量关系也得到合理确定 。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多年来主要应用于分析化学领域,1980年Moriyasu等人首次用HPLC法研究了螯合物配体交换反应的动力学,尔后一些工作陆续有所报道。本文对广泛用作分析化学试剂、橡胶硫化促进剂与防焦剂、农业抗菌剂的不同烷基取代的荒氨酸镍盐的配体交换反应的平衡与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乙炔与Cu(I)生成配合物的热力学函数文献报道鲜见,且不同作者的测定结果差异较大。本文用改进的电动势法。对在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乙醛等工业过程有重大意义的Cu(I)与乙炔配合物进行测定,得到更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首次采用氚标记法研究乙炔催化二聚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乙炔与Cu(Ⅰ)配位生成中间物同时,伴随乙炔分子上质子向水相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CO2催化加氢甲烷化负载型铁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琦 《应用化学》2001,18(7):536-539
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无机氧化物负载的金属铁催化剂,在CO2加氢甲烷化反应中考察了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载体对铁催化剂的活性影响显著其顺序为TiO2>ZrO2>海泡石>Al2O3>SiO2.CO2转化率及甲烷选择性均与金属负载量、空速和原料气配比有关;制备过程中的氨处理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第二组分Ⅷ族及非Ⅷ族金属的添加对催化活性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江琦 《大学化学》1995,10(4):60-60
表面反应的两种机理当气相分子和吸附在固体表面的分子进行反应时,它是直接和吸附分子反应呢,还是先吸附在表面上,然后再进行反应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事实上一直难以回答。瑞特勒和奥尔巴研究了氢原子束和吸附在金的表面的氯原子的反应,发现两种机理都存在,只不过...  相似文献   
10.
用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了Ni-Ru-稀土/ZrO2多组分催化体系作用下的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碳酸根、甲酸根和一氧化碳是催化剂表面可以检出的吸附物种,其中表面的含氧酸根类物种是催化反应的主要中间物.二氧化碳通过与载体表面羟基的作用转化为含氧酸根类物种吸附于催化剂表面,并进一步氢解为甲烷.反应中生成的少量一氧化碳可能来源于表面含氧酸根氢解为甲烷的副反应.含不同稀土的多组分催化剂作用下的二氧化碳甲烷化过程有相同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