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化学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场放大进样-胶束扫集法测定升麻中3种有机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两种在线富集技术,对阿魏酸、异阿魏酸、咖啡酸同时测定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胶束扫集的基础上,联用场放大进样,使富集倍数提高了约100倍;检出限降至4 μg/L,线性范围向下延伸到10 μg/L.胶束扫集电动色谱缓冲体系为90 mmol/L SDS 20 mmol/L Na2PO4(pH=2.20) 10%甲醇,分离电压20 kV.进样电压10 kV,进样时间21 s,进水时间210 s(H=20.0 cm),测量波长214 nm.讨论了SDS浓度、进样长度、进样电压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3种有机酸在14 min内出峰,峰面积RSD≤3.8%.方法检出限(μg/L)、线性范围(μg/L)、相关系数分别为:阿魏酸4.0、10~400、0.9982;异阿魏酸4.0、10~400、0.9970;咖啡酸5.0、10~400、0.9980.回收率为83.9%~114.3%.  相似文献   
2.
基于盐酸曲马多对联吡啶钌(Ru(bpy)32+)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一种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联吡啶钌复合物修饰的石墨电极上电化学发光检测盐酸曲马多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 通过循环伏安扫描结果表明, 多壁碳纳米管表现出极好的电分析活性, 对联吡啶钌具有较好的电催化作用, 并可应用于盐酸曲马多药物的测定.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 测定曲马多浓度在6.0×10-4~5.0×10-6 mol/L与相对发光强度成线性关系(r=09982), 检出限(S/N=3)为2.0×10-6 mol/L. 连续平行测定曲马多溶液(5.0×11-5 mol/L) 8次, 发光强度的RSD为3.1%.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场增强胶束扫集-电动色谱-毛细管电泳法对升麻中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咖啡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电泳缓冲体系为90 mmol·L~(-1)SDS-20 mmol·L~(-1)NaH_2PO_4(pH 2.20)-甲醇(10+90),分离电压为20 kV,检测波长214 nm。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胶束扫集-电动色谱法对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咖啡酸富集倍数为4.3,4.8,2.9,3种有机酸均在14 min内出峰,线性范围分别为0.50~20.0,0.50~20.0,1.0~40.0 mg·L~(-1)。应用此方法分析了升麻样品并进行了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3.2%~113.3%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6%。  相似文献   
4.
在玻碳电极上成功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MWCNTs/GCE),优化了该修饰电极的制备条件.研究了联吡啶钌和盐酸氯丙嗪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发光行为,建立了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尿液中盐酸氯丙嗪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联吡啶钌-氯丙嗪体系在MWCNTs/GCE上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致化学发光响应,多壁碳纳米管不但增大了玻碳电极的比表面积而且加快了联吡啶钌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氧化,对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强度具有明显的增敏作用,同时盐酸氯丙嗪对联吡啶钌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具有很强的增敏作用.在0.1 mol/L的磷酸盐(pH 7.5)缓冲溶液中,盐酸氯丙嗪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检出限(S/N=3)为6.0×10-7 mol/L,在1.0×10-6 ~4.0×10-4 mol/L范围内浓度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0.995 2).连续测定6.0×10-5 mol/L的盐酸氯丙嗪溶液13次,发光强度的RSD值为2.50%,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该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尿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铈(Ⅳ)氧化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发光反应的影响,发现了铈(Ⅳ)-吐温20-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发光新体系,建立了测定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发光的分析方法。在0.1 mol/L的H2SO4介质下,0.06 mol/L的硫酸高铈载液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在8.0×10-8~1.0×10-4mol/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2,n=13),检出限为4.0×10-8mol/L。连续测定2.0×10-6mol/L的AP溶液7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0%。此方法简单、方便、灵敏,适合于在线分析。该法用于对乙酰氨基酚药片中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胶束扫集毛细管电动色谱技术,建立了测定药物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Z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方法。电泳缓冲体系含80 mmol/L SDS,20 mmol/L NaH2PO4(pH 2.20),5%甲醇(V/V),分离电压-18 kV,重力进样80s×15.0cm,检测波长225 nm,使用Φ50μm×62.0 cm石英毛细管,有效长度50.0 cm。讨论了磷酸盐浓度、有机改善剂、SDS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考察了胶束扫集法对DMP、DEP和DBP的富集能力。在优化条件下,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86,DMP、DEP和DBP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25~240,1.04~200和1.56~200 mg/L,检出限分别为0.26,0.26和0.39 mg/L。方法应用于肠溶片中DMP、DEP和DBP的测定,回收率在93.3%~108%之间,RSD≤5.2%。每次样品测定可在10 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7.
胶束扫集毛细管电泳快速测定止咳露中的麻黄碱和可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胶束扫集毛细管电泳, 建立了快速测定止咳露中麻黄碱和可待因含量的方法, 并通过日间实验、柱间实验等对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研究.胶束扫集电动色谱缓冲体系含60 mmol/L 十二烷基磺酸钠, 10 mmol/L NaH2PO4 (pH 2.20), 18%乙腈(V/V), 分离电压-14 kV, 测量波长200 nm. 讨论了pH、 SDS浓度、样品溶剂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在优化条件下, 麻黄碱和可待因均在5 min内出峰, 方法检出限(μg/mL)、线性范围(μg/mL)、相关系数分别为: 麻黄碱 0.433、 1.73~27.7、 0.9997, 可待因0.833、 3.33~50.3、 0.9996, 回收率在96.7%~103.5%之间. 峰面积日内RSD≤4.2% (n=5), 日间RSD≤8.0% (n=5), 柱间实验RSD≤2.3% (n=3).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电堆积富集-非水毛细管电泳同时分离测定中药虎杖中的大黄素、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新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做了系统的研究,确立了中药虎杖中3种有效成分的最佳电堆积和分离条件,以甲醇为非水介质,30mmol/L NaAc-4 mmol/L NaOH-2 mmol/L CTAB溶液为背景电解质,运行电压为-25 kV,在220 nm波长下紫外检测.该法已应用于中药虎杖中大黄素、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同时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9.
尿液中麻黄碱与可待因的扫集胶束电动色谱法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扫集胶束毛细管电泳,建立了快速测定尿液中麻黄碱和可待因含量的方法,并通过日内、日间实验对方法的稳定性进行考察。讨论了pH值、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扫集胶束电动色谱的最佳实验条件,其中pH 2.2缓冲体系含80 mmol/L SDS,20 mmol/LNaH2PO4,18%(体积分数)乙腈,分离电压-20 kV,测量波长200 nm。在优化条件下,麻黄碱和可待因均在7 min内出峰,方法检出限(mg/L)、线性范围(mg/L)、相关系数分别为麻黄碱0.173、0.693-11.1、0.9993,可待因0.333、1.33-16.0、0.9993,应用于实际样品测定,回收率为94%-108%,RSD不大于3.5%。峰面积日内RSD不大于6.3%(n=5),日间RSD不大于9.3%(n=5)。  相似文献   
10.
联用选择性耗尽进样和胶束扫集两种在线富集技术,建立了尿样中麻黄碱和可待因含量测定的灵敏方法,并通过日内、日间、柱间实验考察了方法的稳定性.胶束扫集电动色谱缓冲体系为80 mmol/L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20 mmol/L NaH2PO4(pH 2.20)-18%乙腈(V/V),分离电压-20 kV,进样电压10 kV,进样时间150 s,测量波长200 nm.同时讨论了pH值、SDS浓度、选择性耗尽进样萃取液电导、进样电压、进样时间和进水长度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方法富集功能很强,对麻黄碱和可待因含的富集倍数分别达5800和2490以上.在优化条件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麻黄碱和可待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00~16.0 μg/L和2.00~48.0 μg/L,检出限分别为0.10和0.80 μg/L.方法稳定性良好,日内、日间和柱间的RSD分别为2.6%,5.9%和6.6%.应用于实际尿样分析,回收率在96.8%~106%之间,RSD≤4.7%,结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