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27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提出了超微盘电极上线性扫描伏安法催化电流理论及恒电位催化电流方程式,证实在k~1~1~z值足够大的条件下, 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电流-电位方程式。对理论进行了验证, 测定了亚铁氰化钾-氨基比林-氢氧化钾体系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f)。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空气-水蒸气气化制取合成气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化原理,计算了包括H2O(l)和C(s)在内的,生物质空气 水蒸气气化体系热力学平衡,对比分析了常压气化和加压气化的特点,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压力下,气化产物中可燃气体分率最高时的水蒸气/生物质质量比(S/B,Steam to Biomass Ratio)与空气当量比(ER,Equivalence Ratio)的关系曲线,为探讨适于制取合成气的气化工艺和条件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研究表明,相对于常压气化,加压气化体系的平衡温度较高,平衡状态下可燃气体分数较低,但CH4含量明显增加;一定温度和当量比下,加压气化使得气化产物中可燃气体分数达到最高所对应的S/B比增大,即需要消耗更多水蒸气;通过调节S/B比,可以比较方便地控制产物中H2和CO的比例。以常压为例,T=1173K,S/B=0.17时,气化产物中H2/CO约为1.1∶1,而S/B=1.02时,气化产物中H2/CO约为2∶1;不同压力下最佳S/B比和ER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温度为1173K时,最佳S/B比与压力及ER〖的关系为S/B=-1.48×ER-4.49 E×10-5×p2 + 5.83 E×10-3×p + 0.32。  相似文献   
4.
有限线性扩散区域内EC'反应催化电流吴志斌,董绍俊,吴浩青(同济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9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化学系)关键词有限线性扩散空间,EC'反应,催化电流化学修饰电极等有关膜电极及薄层池的电极过程动力学问题均涉及到...  相似文献   
5.
异咯嗪蒙脱石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斌  董绍俊 《电化学》1997,3(1):40-44
应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蒙脱石进行改性,成功地制备稳定性良好的异咯嗪蒙脱石修饰电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此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异咯嗪在蒙脱石膜内的化学扩散系数,对异咯嗪在改性蒙脱石中电极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MgO/Al_2O_3吸附剂对CO_2动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取MgO/Al2O3吸附剂,利用BET、XRD等表征手段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并通过固定床测量穿透曲线的方法研究其对CO2动态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MgO负载量、吸附温度、气体流量等因素对吸附剂吸附CO2性能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多次吸脱附实验考察MgO/Al2O3吸附剂的稳定性和再生能力。结果表明,MgO负载量为10%的吸附剂,吸附温度在50℃左右,流量为45 mL/min动态吸附量最大;经数次循环后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吸附性能未见明显变化,可再生性能比较优异,是一种潜在的可工业化应用的CO2吸附剂。  相似文献   
8.
吴志斌  张祖训 《分析化学》1996,24(9):1011-1014
本文对铜(Ⅱ)-腺嘌呤配位吸附波的极谱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腺嘌呤浓度大于铜的浓度时,极谱波呈现为两电子还原配位吸附不可逆波。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条件生成常数,对电极反应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超微盘电极上受扩散和电极反应速率控制的线性扫描伏安法准稳态电流理论,对电流、电位曲线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利用铂超微盘电极及Fe(Ⅱ)-1mol/L H_2SO_4体系进行了验证,并测定了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s)及转移系数(α)。用恒电位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0.
圆环电极上计时电流理论及其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斌  张祖训 《化学学报》1993,51(3):234-238
本文推导得到了圆环电极上计时电流方程式。该式形式简单、计算方便、适用于任何电极半径和时间。用微金环电极在K4Fe(CN)6-KCl体系中对该理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十分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