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化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郭丰艳  邵俊  孟君 《化学教育》2018,39(20):11-15
根据我院化工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围绕以评促学、以评助教,构建了LDI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方法。该方法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从3个环节(理论学习、课内实验、创新实践)、4个维度(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内实验与创新实践、期末考试)入手,将评价内容分为多个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并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该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2.
郭丰艳 《化学教育》2016,(24):10-15
针对TCP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际,围绕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出了TCP模式下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课堂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相互结合,教师、学生共同参评为特点,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混合法将花生壳生物炭(PSB)、木屑生物炭(WB)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复合并负磁制备了四种复合材料c-CMC@PSB-Fe_3O_4、c-CMC@WB-Fe_3O_4和m-CMC@PSB-Fe_3O_4、m-CMC@WB-Fe_3O_4。利用FTIR、SEM、EDS、XRD、BET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四种材料对Cu~(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材料由于成功引入CMC、Fe_3O_4,且材料具有较好的表面结构,四种材料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分别为98.292m~2·g~(-1)、95.934m~2·g~(-1)、29.877m~2·g~(-1)、27.402m~2·g~(-1)。当Cu~(2+)溶液初始浓度为40mg·L~(-1)、p H为6,吸附平衡时,共沉淀法制备的c-CMC@PSB-Fe_3O_4、c-CMC@WB-Fe_3O_4对Cu~(2+)去除率分别为86.91%、81.30%,远高于混合法制备的m-CMC@PSB-Fe_3O_4、m-CMC@WB-Fe_3O_4。而混合法制备过程相对简单,比较适用于工业生产,有望解决生物炭复合材料大批量生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沸水浸泡、磷酸浸泡的方法对咖啡渣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了咖啡渣基质吸附剂,利用FT-IR、SEM和XRD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咖啡渣基质吸附剂对水中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咖啡渣基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优良,相同条件下,磷酸浸泡改性后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沸水浸泡,孔隙结构更完善。模拟废水初始浓度为20mg/L,不调节pH值,温度为25℃,ACCG10投加量为12g/L,吸附60min时Cr(Ⅵ)的去除率可达99.59%,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6.74mg/g。咖啡渣为非晶型结构,改性前后基本框架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5.
针对化工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社会需求、师生角色关系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汉堡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教学中,建立了以汉堡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拓展研究。该方法包括教学内容的精简与规划,课外环节的设立,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四维一体学法的构建。调查发现,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论知识理解、学习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与指导方面的满意度,以汉堡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均优于传统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教学中,不仅有效地引导、助力学生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热解法制备铁改性的梧桐叶生物炭(WBC-Fe)并优化制备工艺,同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EDS能谱对材料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将该材料用于含氟模拟废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F-吸附量为主要指标,WBC-Fe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氯化铁浓度1 mol/L、热解温度400℃、热解时间1 h;该材料含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且表面有铁元素成功负载;当F-溶液初始浓度为11.80 mg/L、pH值为6.5、温度为30℃、投加量为3 g/L、吸附时间为4 h时,F-在该材料表面的吸附达到平衡,此时F-吸附量为3.70 mg/g,是未改性生物炭(WBC)的7倍。Langmuir模型、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描述F-在WBC-Fe表面的吸附行为,表明其对F-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且受化学作用控制,可能是该材料表面负载的三价铁与F-之间存在较好配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