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9篇
化学   126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9篇
数学   20篇
物理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苏岳锋  吴锋  包丽颖  徐斌  陈实 《化学学报》2008,66(6):591-596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型β-Ni(OH)2/碳纳米管(CNTs)纳米复合物,Ni(OH)2微晶粒径控制在50~80 nm之间,与CNTs直径相当,CNTs与Ni(OH)2质量比为1:15.将纳米复合物应用于活性炭(AC)/NiOOH电化学混合电容器,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4 A/g电流条件下,其放电比容量达279 mAh/g,是β-Ni(OH)2理论容量的96.5%;当电流密度从0.4 A/g增加至8 A/g时,电容器的容量保持率在76.5%以上,高倍率充放电特性优异.此外,纳米复合物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使AC/NiOOH电化学混合电容器更易活化,并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62.
利用二次干燥法和共沉淀法分别制备出了非球形的Ni1/3Co1/3Mn1/3OOH前驱体和球形Ni1/3Co1/3Mn1/3(OH)2前驱体, 并分别和LiNO3混合烧结合成高密度非球形和球形的锂离子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 XPS分析表明, 二次干燥法制备的非球形Ni1/3Co1/3Mn1/3OOH前驱体其过渡金属Ni, Co和Mn的价态分别是+2, +3和+4, 而共沉淀法制备的球形Ni1/3Co1/3Mn1/3(OH)2前驱体其各金属价态为+2;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非球形的Ni1/3Co1/3Mn1/3OOH前驱体比球形的前驱体具有较高的活性, 能够在低温下合成出Li(Ni1/3Co1/3Mn1/3)O2, 而且制备的产物结晶度高, 具有规整的层状α-NaFeO2结构, 扫描电镜显示制备的非球形产物颗粒均匀, 颗粒间隙小, 振实密度高达2.95 g•cm-3, 远高于球形的振实密度2.35 g•cm-3; 充放电实验表明, 由非球形前驱体制备的Li(Ni1/3Co1/3Mn1/3)O2其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以及体积比容量均高于球形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63.
通过在硝酸钇水溶液浸渍并焙烧的简单工艺,在LiCo1/3Ni1/3Mn1/3O2材料表面包覆了一层Y2O3.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对包覆和未包覆的LiCo1/3Ni1/3Mn1/3O2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Y2O3包覆并没有改变LiCO1/3Ni1/3Mn1/3O2的晶体结构,只存在于LiCo1/3Ni1/3Mn1/3O2的表面;与未包覆的材料相比,Y2O3包覆后的材料在高电位下具有更好的容量保持率和放电容量.CV测试表明,包覆层的存在有效抑制了材料层状结构的转变及电极与电解液的负反应.  相似文献   
64.
王萌  吴锋  苏岳锋  陈实 《物理化学学报》2008,24(7):1175-1179
通过在硝酸钇水溶液浸渍并焙烧的简单工艺, 在LiCo1/3Ni1/3Mn1/3O2材料表面包覆了一层Y2O3. 采用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循环伏安(CV)和恒流充放电对包覆和未包覆的LiCo1/3Ni1/3Mn1/3O2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Y2O3包覆并没有改变LiCo1/3Ni1/3Mn1/3O2的晶体结构, 只存在于LiCo1/3Ni1/3Mn1/3O2的表面; 与未包覆的材料相比, Y2O3包覆后的材料在高电位下具有更好的容量保持率和放电容量. CV测试表明, 包覆层的存在有效抑制了材料层状结构的转变及电极与电解液的负反应.  相似文献   
65.
本文定义了一种广义的Hopf交叉余积,并证明了它等价于广义的cleft余扩张,也等价于具有余正规基的广义Galois余扩张.  相似文献   
66.
The absorption spectra,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lifetimes of as-grown and annealed Cr,Yb:YAG crystal grown by Czochralski technique have been measured. The broad absorption bands in the visible region increase in intensity and shift to long wavelength after annealing, and the additional absorption around 482 nm may be possibly due to new octahedral Cr4+ center in the crystal,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infrared (IR) region is due to the increase of Cr4+. The increase of Cr4+ also results in the groud state absorp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quenching of Yb3+ in Cr,Yb:YAG crystal after annealing,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reduced to 75% and the emission lifetime is shortened from 1.40 to 0.44 ms.  相似文献   
67.
采用溶剂聚合法, 将一种自制新型超支化聚醚(PHEMO)与异氰酸酯在电解液中进行缩合反应, 生成了一种包含有电解液的新型超支化聚醚聚氨酯(PHEU)聚合物电解质.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和交流阻抗谱等测试方法对PHEU的结构、热稳定性能和离子电导率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当电解液中锂盐的浓度为3 mol/L, 电解液的质量为骨架材料质量加和的3倍时, 电解质体系的室温电导率可达到6.12×10-4 S/cm; 电化学稳定窗口为2.2—4.0 V,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良的机械性能. 另外, 在这种新型的电解质中, 聚氨酯大分子将电解液小分子牢固地包裹在里面, 有效地防止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漏液问题, 从而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影响Fe(OH)3进行酸式电离反应的因素,在多种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NaOH浓溶液中采用SnO2-Sb2O3/Ti电极,研究FeO42-/FeO2-体系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证实该体系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碱溶液浓度范围为12~14 mol/L,最佳温度范围为295~315 K.阐明了在实验条件下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中存在由FeO43-/FeO2-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而FeO42-不直接与FeO2-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并给出了FeO42-/FeO2-氧化还原体系的Latim er图.  相似文献   
69.
纳米微晶TiO2合成Li4Ti5O12及其嵌锂行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溶胶-凝胶法并经热处理制备不同形态和晶体尺寸的TiO2,分别与Li2CO3高温固相反应生成锂钛复合氧化物,经电化学测试发现,用300 ℃热处理所得纳米微晶TiO2制备的Li4Ti5O12具有良好的嵌锂性能,其可逆比容量大于95 mA•h•g-1,充放电效率近100%,循环性能良好,电压平台平稳,在嵌锂至容量≥85%或脱锂至容量≥90%时均有明显的电压变化,可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70.
光孤子原理及其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孤子通信属于光纤通信的一种,但它将光纤的应用范围从线性扩大到非线性.和现有的光纤通信相比,无论是传输距离还是信息容量,都有极大地飞跃. 一、何谓光孤子 所谓孤子,就是一种“孤立”的波。它具有十分诱人的特性,即在传输和反复碰撞的过程中,其形态完全不改变;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有的性质,就像“粒子”的行为一样.孤子(Soliton)这一术语,最早可见于Zabusky和Kruskal发表于1965年关于求Kdv方程数值解的论文中.但是,孤立波的发现却可以追溯到1834年.在那年4月的某一天,有两匹马拉着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