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化学   203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49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39篇
物理学   2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荧光法测定水样中的硒(Ⅳ),硒(Ⅵ)和有机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水样中硒(Ⅳ)、硒(Ⅵ)和有机硒的荧光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22.
荧光法测定水样中的硒(Ⅳ)、硒(Ⅵ)和有机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提出了水样中硒(Ⅳ)、硒(Ⅵ)和有机硒的荧光测定方法。基于酸性介质中2,3-二氨基萘与硒(Ⅳ)的选择性反应,直接测定硒(Ⅳ);利用盐酸还原硒(Ⅵ)和HNO3-HClO4消化有机硒后,用差减法分别测出硒(Ⅵ)和有机硒。检出限0.07μg/L,线性范围0~10μg/L。硒(Ⅳ)、硒(Ⅵ)和有机硒的相对标准偏差与回收率分别为2.4%和98.5%~101.5%、3.1%和94.8%~103%、4.0%和94.5%~98.8%。  相似文献   
523.
高速搅拌对淀粉/聚乙烯醇共混物溶液成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淀粉与聚乙烯醇(PVA)溶液在高速搅拌下共混,可大大改善淀粉/PVA共混薄膜的力学性能、透明性与耐水性,对其生物降解性有明显的影响.淀粉/PVA共混体系在高速搅拌前后的光谱分析、显微观察、分子量及流变性能的测定表明,这些变化起因于高速搅拌增加了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同时提高了淀粉与PVA共混溶液的稳定性,改善了淀粉/PVA共混物薄膜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24.
As new catalytic materials, amorphous alloy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1980s. Rapid solid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techniques to prepare amorphous alloys.However, as-cast rapidly solidified alloys usually can not be directly used as the catalyst for their poor surface area, oxide film on their surface, etc. Therefore, activation pretreatment must be carried out. Recently, leaching aluminum has been attempted to activate rapidly solidified amorphous catalytic alloys containing aluminum. In order to carry out such an activation pretreatment, the Al-rich amorphous precursor alloys must be obtained first, in which the content of active component must be sufficiently high so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activated catalyst can be attain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cursor must approach eutectic point or contribute to the range of low liquidus temperature so that the glass transition can be easily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solidification theory[1]. So far Al-based alloys which meet the dual confinement have not been found yet. For Ni-Al and Cu-Al systems,only the microcrystalline alloys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rapid solidification[2,3].In the present study, glass formation was achieved by introducing promotion elements in Ni-Al system precursor alloys.  相似文献   
525.
 用斜入射方法并考虑了激光被折射和P极化激光的共振吸收,计算了碳纤维靶的等离子体状态和激光增益。激光斜入射获得的类H碳的n=2 、3 跃迁的激光增益系数,比按垂直入射的计算的值略大,但是,增益系数的空间分布变得更窄。激光增益发生在更靠近靶的外表层。  相似文献   
526.
本文报道1,4-二苯基1,3-丁二烯的氰基蒽敏化光氧化反应,讨论了反应机理,在溶剂乙腈和四氯化碳中,荧光淬灭、激基复合物及其自由能变化支持了电子转移反应机制,在四氯化碳中的反应与在极性溶剂乙腈中的完全不同,在四氯化碳中进行的完全是单线态氧的反应,而在乙腈中则发生负氧离子的氧化反应。从乙腈中的反应,我们分离得用臭氧直接氧化时难以得到的臭氧化物-3-苯基5(2-苯基)-乙烯基-1,2,4-三氧杂环戊烷。  相似文献   
527.
断裂的理论研究可认为是从1920年Griffifh考察裂纹扩展所需的能量而开始的,之后,Peirce(1926),Weibull(1939)首先应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脆断问题。1940年后,关于脆断的研究有许多工作,但直到60年代初,这些研究都只是片断的,其结果零星地散布在各种杂志上,并没有构成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只有在高强材料被大量应用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事先估计不到的破坏事故之后,人们才着手大力推进断裂现象的研究,并使断裂力学逐渐成为固体力学和强度物理(Physics of strength)的一个崭新分支。由于断裂的研究密切地联系着力学、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科学,所以,断裂理论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累积的文献特别众多。目前,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线弹性的,又包括非线性的;既有宏观的,还有微观或亚微观的;既有静力的,还包括动力的,并出现了若干专   相似文献   
528.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EPCS)集成了半导体的光吸收能力和酶的高活性/特异性,可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有用化学品合成.作为EPCS中的“能量货币”,辅因子(如NAD(P)+和NAD(P)H)参与了约80%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且在酶-光间充当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然而, EPCS涉及光催化和酶催化反应,涉及分子、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多相反应,导致其光-化学转化效率与理论值差距较大.本文从微观尺度对EPCS中分子-电子-质子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解和剖析,系统介绍了自然界光合作用和EPCS中的“新三传”(即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现象.与传统化工领域通过强化宏观尺度上“三传”提升单元操作过程效率的方法类似,本文总结并提出了通过协调优化“新三传”(即分子传递、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来强化EPCS中物质-能量耦合关系,进而提升光-化学转化效率的新策略.其中,分子传递主要包括电子供体分子从反应液向催化剂传递以及辅因子分子在光催化模块和酶催化模块间穿梭;电子传递主要包括光生电子从其生成位点到光催化剂表面进而到电子媒介的传递;质子传递主要包括质子从溶液或催化剂表面向电子媒介的传...  相似文献   
529.
全球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促使人们关注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臭氧通常通过天底卫星实现全球连续观测,进而获得全球柱浓度,但随着对臭氧的深入研究,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加权乘代数算法与辐射传输模型SCIATRAN相结合,采用2011年Chappuis-Wulf波段的SCIAMACHY临边辐射数据,反演出15—40 km高度之间的平流层臭氧廓线,解决了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在全球臭氧分层图中,观测到全球臭氧传输从低纬度地区的形成上升到中高纬度地区的消耗下降的整个过程,这与布鲁尔-多布森环流直接相关.在9—10月南极臭氧空洞最严重时期,南极极地环流对臭氧传输的阻碍作用明显,极地环流出现“透明墙”效果.一方面赤道臭氧难以传输至南极地区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南极地区上空存在的臭氧消耗物质滞留导致臭氧消耗加速,低补充和高消耗共同造成南极臭氧空洞.全球臭氧分层观测为全球臭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会促进人们对臭氧形成、传输以及消耗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