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化学   567篇
晶体学   28篇
力学   124篇
综合类   31篇
数学   176篇
物理学   4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陈东军  朱萍  彭国平 《分析化学》2002,30(7):809-811
从泽泻中分离出新化合物泽泻萜醇F,采用二维核磁共振碳相关技术研究了该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结合碳碳相关谱及远程碳氢相关谱等其它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该化合物的常规氢谱和碳谱,并准确归属了质子和碳核的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42.
报道了3-苯基-1-丁炔-3-醇的常规电子轰击质谱(EIMS)。利用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研究了质谱碎裂过程中产生的[C8H7]^+的气相离子结构。同时, 氘代同位素交换、亚稳(MI)和CID实验进一步证实了m/z 103离子的形成并不是分子离子的质谱碎裂中顺次失去甲基自由基和中性CO分子的直接氢迁移的协同反应, 而是在失去CO分子前后发生了二次质子迁移反应的逐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双分子质子键合复合物中间体的碎裂机理。  相似文献   
43.
合成了16个β-烷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与二甲基亚砜、N-氧化吡啶、吡啶等单齿配体的配合物,经过元素分析、IR、^1H NMR、TG-DTA等表征了其结构。报道了β-烷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配合物和醇的酯交换反应,提出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44.
建立了用非水相体系高效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苯甲酸和苯甲醛的新方法,考察了运行电压、非水相介质和电解质等因素的影响,在25℃下,以V(乙腈):V(碳酸丙烯酯)=1:1的混合液为溶剂,缓冲体系中含15m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体积分数1%乙酸,重力进样30S,运行电压20kV,毛细管总长45cm有效长度30cm,φ75μm,检测波长285nm。苯甲酸线性范围为5~40μg/mL,线性方程为:Y=13.473ρ+13.336,相关系数r=0.9985,检出限为0.92μg/mL,RSD为3.8%。苯甲醛的线性范围75~1125μg/mL线性方程为:Y=5.2449ρ+564.01,相关系数r=0.9997,检出限为15.60μg/mL,RSD为3.5%。已用于经空气氧化后的苯甲醛中苯甲酸和苯甲醛的测定。  相似文献   
45.
DNA在纳米金标上的组装、杂交、检测与银增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电化学方法进行DNA的杂交检测.将目标ss-DNA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 使其与纳米金标记的互补DNA发生杂化反应, 通过银增强试剂(该种试剂可以使银在纳米金表面沉积, 达到信号增强的效果)在纳米金上沉积银, 形成银包金的核壳结构.在酸性介质中沉积的银被氧化释放, 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溶液中.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检测银离子从而达到间接检测目标DNA的目的.测定结果表明,ss-DNA的浓度在100~1 000 pmol•L-1 范围内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10 pmol•L-1.  相似文献   
46.
47.
48.
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稀土离子Yb3+/Tm3+共掺杂的钨酸镉纳米晶。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分析对制备的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根据XRD图谱可知, 钨酸镉为单斜晶系, 晶粒平均尺寸在28 nm左右。从ESEM图片可明显看出, 钨酸镉呈纳米棒结构, 直径在30 nm左右, 长径比在5~8之间。利用980 nm半导体激光器激发钨酸镉纳米晶得到样品的发射光谱, 存在一个较强的蓝光发射, 发光峰位于481 nm,对应于Tm3+1G43H6能级的跃迁, 分析了Tm3+/Yb3+离子共掺体系的发光机制。讨论了发光强度随稀土离子浓度的变化, 当Tm3+离子的掺杂浓度在2%, Yb3+/Tm3+物质的量浓度比为10:1时钨酸镉纳米晶的发光强度最强。根据泵浦功率与发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可知处于481 nm的蓝光发射属于三光子过程, 由发光强度与掺杂浓度之间的双对数衰减曲线可知, 引起蓝光发射源于Tm3+的电偶极跃迁。  相似文献   
49.
制备了Ionic liquid/Silica sol/Nafion-联吡啶钌复合物膜修饰金电极。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致化学发光(ECL)法,考察了联吡啶钌和左氧氟沙星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响应。基于左氧氟沙星对固定化联吡啶钌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弱电化学发光信号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建立了电化学发光检测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左氧氟沙星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与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r2=0.998 4),检出限(S/N=3)为1.59×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2.2×10-5mol/L的左氧氟沙星溶液10次,发光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对样品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在95.6%~103.5%之间,RSD(n=5)为3.0%。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用于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MgO在不同温度下对HCN的脱除作用,并用XRD对反应后固相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了温度、MgO质量分数、HCN初始体积分数和停留时间等因素对HCN脱除效率的影响,并求出MgO与HCN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673 K时,MgO已经开始与HCN发生反应,当温度高于873 K时,HCN中气态"N"已转化到固相产物MgCN2中;HCN脱除效率随温度、MgO质量分数和停留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但随HCN初始体积分数增加呈负幂函数的规律下降;MgO与HCN的反应级数α为0.72,表观活化能E为32.2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