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1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69篇
化学   10247篇
晶体学   265篇
力学   1377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8951篇
物理学   8113篇
  2020年   24篇
  2018年   1192篇
  2017年   1454篇
  2016年   704篇
  2015年   544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3103篇
  2011年   2276篇
  2010年   1789篇
  2009年   1523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600篇
  2006年   586篇
  2005年   4416篇
  2004年   3891篇
  2003年   2279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1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52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6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24篇
  1976年   79篇
  1975年   37篇
  1974年   41篇
  1973年   48篇
  1972年   39篇
  1971年   25篇
  1970年   34篇
  1969年   37篇
  1968年   35篇
  1967年   30篇
  1966年   37篇
  192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32.
该文基于牛血清白蛋白模板金纳米簇(BSA@AuNCs)与羟基氧化钴(CoOOH)纳米片构建了一种激活型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生物硫醇的检测。带负电的BSA@AuNCs能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组装到带正电的CoOOH纳米片表面,与此同时,BSA@AuNCs的荧光由于内滤效应(IFE)有效地被CoOOH纳米片猝灭,形成BSA@AuNCs-CoOOH纳米探针。当向纳米探针溶液加入生物硫醇(0.05~150 μmol/L)时,生物硫醇与纳米探针中的CoOOH纳米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oOOH纳米片被降解生成Co2+,同时释放出BSA@AuNCs,BSA@AuNCs荧光信号恢复。结果表明,该纳米探针可以检测低浓度的生物硫醇,对生物硫醇(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高半胱氨酸)的检出限为30 nmol/L。相对于其他的氨基酸、金属离子及糖类化合物,该纳米探针对生物硫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成功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生物硫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33.
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以取代苯甲醛、盐酸羟胺、N-氯代丁二酰亚胺和2-苯并咪唑基乙腈等为原料,经肟化、氯代、环化及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苯并咪唑和异噁唑结构的席夫碱化合物(5a~5h),收率60%~7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对番茄灰霉菌和生菜菌核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用药量为100μg·m ~(-1)时,苯环上含有氟原子或甲氧基的席夫碱(5c,5d和5e)对生菜菌核菌显示出较好的活性,抑制率为71.3%~76.1%。  相似文献   
34.
针对结冷胶脆性较大的问题,将聚乙二醇丙烯酸酯(PEGDA)引入结冷胶,通过紫外交联制备了结冷胶/PEGDA双网络凝胶,并对单组分凝胶和双网络凝胶的溶胀性能、微观形貌、拉伸力学性能、动态压缩性能和流变性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网络凝胶在类生理环境中具有较小的溶胀率和较好的尺寸稳定性,PEGDA的引入能够大幅度提高结冷胶的韧性,双网络凝胶的拉断伸长率可达340%,断裂能达1.01×103J/m2,与天然关节软骨相当.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在凝胶内部进行体外三维立体培养,结果显示,细胞在凝胶内部生存状态良好,双网络凝胶的细胞负载率高于单网络结冷胶,说明该体系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王公应 《高分子科学》2017,35(1):130-140
Mg-Al mixed oxides with different Mg/Al molar ratio were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ydrotalcitelike precursors at 500 °C for 5.0 h and used as catalysts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diphenyl carbonate with 1,4-butanediol to synthesize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butylene carbonate) (PBC). The structure-activity correlations of these catalysts in this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in growth for the formation of PBC can only be obtained through connecting ―OH and ―OC(C)OC6H5 end-group upon removing the generated phenol, and the sample with Mg/Al molar ratio of 4.0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giving PBC with M w of 1.64 × 105 g/mol at 210 °C for 3.0 h. This excellent activity depended mainly 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basicity rather than pore structure or crystallite size of MgO.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