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470篇
  国内免费   1862篇
化学   3390篇
晶体学   331篇
力学   25篇
综合类   47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103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制备了一个苯甲酰腙化合物N'-(2-羟基-5-甲氧基苯甲基)-4-二甲氨基苯甲酰肼(H2L).利用H2L、乙酰氧肟酸(HAHA)和VO(acac)2在甲醇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VOL(AHA)].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H2L和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苯甲酰腙配体作为二价阴离子,利用其酚羟基氧原子、亚胺基氮原子、以及烯醇氧原子与V原子进行配位.乙酰氧肟酸配体利用其羰基氧原子和去质子化的羟基氧原子进行配位.配合物中的V原子为八面体配位构型。测试了H2L、HAHA和钒配合物的脲酶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0 μmol·L-1时,钒配合物对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抑制率为63%,其IC50值为45μmol·L-1.还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配合物分子与脲酶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2.
锂硫电池的商用化受到硫和多硫化锂低的电导率、多硫化锂在有机电解液中的溶解、放电过程中硫的体积膨胀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通过自模板法制备了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介孔碳纳米纤维(MCNF),并利用这种结构将硫和多硫化锂封装在碳骨架内。具有石墨化孔壁结构的一维MCNF能够在循环中为硫和多硫化锂提供良好的导电网络。MCNF中小的介孔能够抑制长链多硫化锂的扩散。另外,MCNF大的孔容能够负载比较多的硫,并且能够为硫的放电膨胀提供足够的纳米空间。本工作制备的MCNF-硫纳米复合材料在0.8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仍有820mAh·g-1的比容量。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紫外-可见稳态吸收光谱, 稳态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光光解瞬态光谱实验方法研究了磷酸基团在环丙沙星(CPX)光敏损伤DNA中的作用. 紫外-可见和稳态荧光光谱实验证实了磷酸根离子影响环丙沙星的稳态吸收和发射谱, 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是通过弱相互作用与环丙沙星结合. 我们还利用激光闪光光解实验分别研究了鸟苷(Gua), 脱氧鸟苷(dG)以及脱氧鸟苷酸(dGMP)对环丙沙星三线态(3CPX*)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证实了在环丙沙星光敏损伤dGMP中, 由于磷酸基团的存在, 导致了环丙沙星三线态吸收峰的改变, 从而改变了光敏损伤反应的途径. 通过研究发现, 光敏损伤途径的改变是由于dGMP结构上磷酸基团通过氢键与环丙沙星结合所造成的. 最后, 根据实验结果并对比Gua, dG和dGMP的结构, 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磷酸基团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4.
合成了2个新的手性L-亮氨酸萘酚醛和L-苯丙氨酸萘酚醛希夫碱氧钒配合物, [VO(Naph-Leu)(OMe)(CH3OH)] (1)和[VO(Naph-Phe)(OMe)(CH3OH)] (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 1晶体属于正交晶系, P21212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0.946 80(8) nm, b=3.246 3(3) nm, c=0.662 37(5) nm, V=2.035 9(3) nm3, Z=4, F(000)=864, R1=0.046 3, wR2=0.112 7, S=1.076。2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1.113 41(11) nm, b=0.724 09(6) nm, c=1.342 99(12) nm, V=1.047 95(16) nm3, Z=2, F(000)=464, R1=0.035 8, wR2=0.088 8, S=1.024。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 讨论了紫外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含乙酰氧肟酸配体的席夫碱钒配合物,[VL1(HAHA)](1)和[VOL2(AHA)](2),其中L1N,N’-二(5-甲基水杨基)乙烷-1,2-二胺的二价阴离子,L2为2-{[2-(2-羟乙基氨基)乙亚胺基]甲基}-6-甲基苯酚的一价阴离子,HAHA和AHA分别为乙酰氧肟酸的一价和二价阴离子,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在每个化合物中,V原子都采取八面体配位构型。本文还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以及其对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0μmol·L-1时,配合物12对脲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7.2%和81.5%,其中配合物2的IC50值为21.5μmol·L-1。分子对接研究表明配合物2与脲酶活性中心存在有效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6.
在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锰锂的基础上,以蔗糖和石墨烯为碳源,制备了裂解碳和石墨烯含量不同的磷酸锰锂/碳/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了裂解碳和石墨烯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裂解碳包覆可以提高LiMnPO4纳米片表面的电子导电性,对于材料性能的改善起到主要的作用;石墨烯可以提高纳米片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导电性,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裂解碳含量为4%、石墨烯含量为2%时,LiMnPO4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5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9.1 m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3.6%。与添加单一碳和单一石墨烯的LiMnPO4电极相比,该电极在0.5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提高了35.0%和48.6%。  相似文献   
107.
采用3种不同pH值的去离子水,NH4NO3和H2C2O4溶液对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Li0.2Mn0.54Ni0.13Co0.13]O2进行表面化学侵蚀改性,旨在改善其整体电化学性能。ICP结果表明pH值对材料中Li的析出具有显著影响。X射线衍射(XRD)表明表面化学侵蚀对材料的结构有影响。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表明材料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H2C2O4溶液侵蚀过的样品的首次效率有了极大提高,但同时中值电压和循环性能显著恶化。NH4NO3溶液侵蚀过的样品的首次效率从63%提高到了85%,1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从149 mAh·g-1提高到194 mAh·g-1,同时保持了温和的中值电压变化曲线。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8.
应用商业软件ANSYS CFX计算了等离子体热通量和液态锂流速对自由流动液态锂温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导向槽中心附近液态锂温度较高,冷却水入口和出口对应位置液态锂温度最低。液态锂出口温度随着等离子体热通量的增大而线性升高,冷却水流速为1.5m·s-1,热通量分别为0.1MW·m-2和1MW·m-2时,液态锂在出口处对应的温度分别为255.3°C和458.6°C。增大液态锂流速,导向槽内液态锂的温度逐渐降低,但温度变化的幅度较小。计算结果对液态锂回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9.
采用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立方相Ag_3PO_4(111)面的表面能和表面原子弛豫结构.首先对Ag_3PO_4(111)面的八种不同原子终止结构的体系总能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B种表面模型被证实为最稳定的(111)面原子几何结构.针对该表面结构,探讨了表面能和原子弛豫与模型中原子层数和真空厚度的关系,当原子层数为24层,真空厚度为0.6 nm时,表面能收敛于1.41 J/m2(LDA-CAPZ)和1.39 J/m2(GGA-PBE).表面原子弛豫后,表面两个三配位的Ag原子均向里移动,超过0.06 nm,而表面次层的O原子则均向外移动约0.0042 nm,导致弛豫后暴露在最表面的是O原子,同时表面原子的核外电子向表面内部发生转移,结构趋于稳定.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Ag_3PO_4表面的光催化活性起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0.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绿色荧光粉Sr3Y(PO4)3∶Ce3+,Tb3+,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PL)对该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分析表明,制得样品的XRD图谱不含Sr3Y(PO4)3以外的杂峰,稀土掺杂并未改变基质的晶体结构,得到的样品为纯相的磷酸钇锶。从本文实验中明显观察到Sr3Y(PO4)3∶Tb3+的激发光谱和Ce3+的发射光谱在320~390nm有重叠,表明在Sr3Y(PO4)3基质中可存在从Ce3+到Tb3+的能量传递。在紫外光(315nm)激发下该荧光粉发射出了Ce3+的蓝光(320~420nm)和Tb3+的黄绿光(480~500nm)和(530~560nm),当Ce3+的浓度为7%,Tb3+的浓度由1%增大到50%时,通过Ce3+的4f→5d电子跃迁将能量传递到Tb3+,然后发生5 D4→7 Fj电子跃迁,该荧光粉发射光谱可由蓝光逐渐调节为黄绿光。本文绘制了Ce3+,Tb3+的能级和Sr3Y(PO4)3∶Ce3+,Tb3+荧光粉中的能量转移过程示意图,并详细阐述了由Ce3+到Tb3+的能量传递过程。通过对比Ce3+和Tb3+的发光强度以及由Ce3+到Tb3+能量转移效率的相对变化,可以得出,随着掺入的Tb3+浓度不断增加,Tb3+的发射强度(5 D4→7 Fj)和能量转移效率(Ce3+到Tb3+)也在增大,而Ce3+的发射强度却有了明显的下降。当Tb3+的浓度为50%时能量转移效率可高达80%。通过CIE色度图也可以看出,当Tb3+浓度不断增大,样品的色坐标从图中的蓝色区域移动到绿色区域。所以在紫外光激发下,Ce3+和Tb3+共掺Sr3Y(PO4)3可作为一种绿光荧光粉应用在白光LED或LCD背光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