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化学   39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19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u+浓度对ZnS:Cu电致发光材料热释光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ZnS为基质材料,分别掺入0.05%,0.10%,0.15%,0.20%,0.25%浓度的Cu^+作为激活剂,制得5个ZnS:Cu电致发光材料样品。通过对样品材料热释光曲线的分析和电致发光亮度的测量,得出结论:当Cu^+的浓度含量过高,虽然发光中心数目增加,但热释光曲线的强度降低。当Cu^+掺入浓度为0.15%时,ZnS:Cu电致发光材料的热释光曲线峰值最大,发光亮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2.
分别对6061铝合金和7075铝合金材料的缺口圆棒试件和凹槽平板试件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并采用ABAQUS软件对拉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很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有限元模拟,分别给出了不同试件的应力三轴度和罗德参数随等效塑性应变的变化曲线以及两种材料的失效轨迹,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形状相同、材料性质不同的试件,应力三轴度的演化规律不同;材料的失效应变受应力三轴度和罗德参数的影响,并且不同性质的材料对罗德参数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3.
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变形能力小、延性性能较低,地震对其影响不可忽略。传统计算中梁柱连接通常按刚性节点考虑,但端板连接节点具有明显的半刚性特征,考虑节点转动影响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对于结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变截面门式刚架梁-柱端板连接转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节点域转动模型导入整体结构中,以转动弹簧形式模拟梁柱连接。针对简化模型进行分析,与试验以及全尺寸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发现,其在承载力计算上精度较高,误差在10%以内,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本文研究将简化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作为汽车及航空工业中主要承载和碰撞吸能部件,帽型薄壁梁可通过自身结构塑性变形实现被动吸能。因此,研究帽型薄壁梁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模式和吸能特性对其被动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对DP980和DP780双相钢帽型薄壁梁结构开展了落锤轴向冲击实验,并对其变形位移、峰值载荷、变形模态和能量吸收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DP980还是DP780帽型梁试件,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均从试件上部发生塑性屈曲变形并形成褶皱,其下部则无明显变形;DP980帽型梁冲击变形更小,残余高度更高,宜作为抗冲击变形防护结构;DP780帽型梁最终屈曲变形产生褶皱更多,冲击载荷作用时间增加,峰值载荷更低,宜作为抗冲击载荷防护结构。综合考虑吸能效果, DP980帽型梁的能量吸收能力与DP780帽型梁相近,研究结果为冲击防护结构的选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5.
  不少学生认为摩擦因数(包括静摩擦因数μ0和动摩擦因数μ)总是小于1,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搬运重物时,在地上拖着走比背在身上走省力,设重物作匀速运动,因F拉=μmg,而F拉<mg,所以μ<1,这是不少学生认为μ<1的客观基础。(2)高中物理教材和一般物理参考书中所见的摩擦因数都小于1,这是不少学生认为μ<1的理论根据。(3)通常教师在讲课中举例时也讲到摩擦因数小于1,这是不少学生认为μ<1的可靠保证。然而,这种认识是一种偏见和错觉,事实上,摩擦因数可以等于1,也可以大于1。下面笔者从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摩擦产生的机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与说明。  相似文献   
106.
A new configuration of an axially-extracted vircator with three resonant cavities is put forward and optimized by simulation with the PIC code. The output power of over 1 GW is obtained at around 4.1 GHz in the experiment, in agreement well with the PIC simulation results. The beam to wav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is more than 6.6%.  相似文献   
107.
S波段锥形磁绝缘线振荡器粒子模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由弱变锥形主工作区和强变锥形提取区组成的锥形磁绝缘线振荡器结构。该结构主工作区采用弱变结构,在保持频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增加群速度,利于微波提取。模拟结果表明:该结构可以在二极管电压500 kV、电流32 kA的条件下稳定输出平均功率2.5 GW、频率为2.65 GHz的微波;实验上也获得了GW级、频率为2.69 GHz的微波输出。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研究了非晶态Fe86M4Zr10(M=V,Cr,Mn,Fe,CO,Ni,Cu,B,Si)合金的基本磁性和低温电性,讨论了不同元素M的掺杂对FeZr合金居里温度和磁矩的影响,并用相干交换散射模型解释了样品在居里温度附近出现的电阻率极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9.
 设计加工了一个紧凑型L波段磁绝缘线振荡器(MILO)并进行了实验研究。该MILO具有一个新型收集极和一个新型模式转换器,射频扼流腔减为一个,同时将阴极杆设计成变阻抗结构,该MILO由一台自建的600kV,8Ω,100ns加速器SPARK01驱动。在二极管电压为515~538kV, 二极管电流为58~61kA的条件下, 该MILO在实验中获得了1.76~1.78GHz, 2.2~2.5GW的TM01模高功率微波辐射, 功转换效率为7.3%~7.9%。在30ns的有效电压脉宽下,实验中测得微波脉冲半高宽为15ns。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10.
An X-band 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 (MILO) is 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X-band MILO is optimized in detail with KARAT code. In simulation, the X-band MILO, driven by a 720 kV, 53 kA electron beam, comes to a nonlinear steady state in 4.0 ns. High-power microwaves (HPM) of TEM mode is generated with an average power of 4.1 GW, a frequency of 9.3 GHz, an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10.870 in durations of 0-40 ns. The device is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experiments, when the voltage is 400 kV and the current is 50 kA, the radiated microwave power reaches about 110 MW and the dominating frequency is 9.7GHz. Because the surfaces of the cathode end and the beam dump are destroyed, the diode voltage cannot increase continuously. However, when the diode voltage is 400 kV, the average power output is obtained to be 700 MW in simulation. The impedance of the device is clearly smaller than the simulation prediction. Moreover, the duration of the microwave pulse i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urrent puls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 simulation predictions.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how that the generations of the anode plasma, the cathode flare and the anode flare are the essential cause for the remarkable devi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e simulation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