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12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2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Witting反应合成了一种含吡啶和吡唑基团的π共轭结构刚性有机分子6-苯基-4'-(4-[4-(1H-吡唑)乙烯]苯基)-2,2'-联吡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化合物的吸收光谱特点,实验研究了化合物在几种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优良的蓝色荧光性能,作为发光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配体能级分布对稀土配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稀土配合物Eu(BA)3phen,Eu(SA)3phen和Eu(TBA)3phen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有机配体的能级分布情况以及这些能级与Eu3+的最低激发态能级的匹配程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三种稀土配合物具有不同的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三种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有很大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解释了三种稀土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第一配体能级的吸收紫外光能力,以及与Eu3+的最低激发态能级的匹配程度。这种分析方法使用配体能级分布的理论探讨了稀土配合物内部能量传递过程的问题,为深入研究稀土配合物荧光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手段研究了在信号肽缺失的情况下,C-末端酸性蛋白的存在对小麦α-硫素原核表达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SDS-PAGE表明带有酸性蛋白(Sc样品)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而酸性蛋白缺失(S样品)可以极大提高外源蛋白的可溶性.通过对含有S及Sc的全细胞在诱导前及诱导后2 h的酰胺Ⅰ带区域图谱求筹谱及二阶导数谱,发现诱导前在1 630cm~1处吸收较弱,而在诱导2 h左右,在1 630 cm~(-1)处检测到明显的吸收峰,该位置的吸收主要来自于聚集体的贡献.进一步对酰胺Ⅰ带区域进行傅里叶去卷积处理,结合高斯曲线拟合,发现在Sc样品中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聚集体含量逐渐增加,这与SDS-PAGE结果一致.此外,伴随着聚集体的形成,α-螺旋的含量逐渐增加;而β-折叠和无规卷曲的含量却逐渐减少.在S样品中观察到无规卷曲的含量随诱导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而β-转角及(1 629±1)cm~(-1)处对应的β-折叠的含量却逐渐减少.上述现象表明:C-末端酸性蛋白的引入导致表达过程中β-折叠和无规卷曲逐渐向聚集体和α-螺旋转化.  相似文献   
14.
以氧化铋、四水氯化锰为原料,盐酸为溶剂,采用水解法制备了Mn与Bi具有不同摩尔比率的Mn-BiOCl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电子衍射(SAED)、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光催化反应模型化合物,评价了Mn-BiOCl光催化剂的紫外光催化活性。并研究了甲基橙降解过程中的活性物种。结果表明:Mn的含量对Mn-BiOCl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当Mn与B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5% 时,制备的Mn-BiOCl光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95.1%。  相似文献   
15.
两种半导体耦合能够形成异质结而使系统的电荷分离效率得到提高,扩展对光谱吸收范围,以便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半导体耦合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受到制备方法、反应温度等影响,引起耦合半导体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其光催化量子效率增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 卤氧化铋-氧化物偶合体系, 将半导体材料与BiOX进行复合,能够形成高效异质结型结构能提高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光催化性能; (2)AgX-BiOX偶合体系, 与纯净的AgI或BiOI相比,复合光催化材料AgI/BiOI在可见光下具有更高的光催化反应活性。(3)卤氧化铋与其它化合物偶合体系,Bi2S3与BiOX进行偶合后,光生电子在两种催化剂中进行迁移,提高了电子与空穴分离效率,因而偶合物的光催化性能得到提高。另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半导体耦合制备方法、影响其光催化性能的因素、提高可见光利用效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在半导体耦合研究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无水碳酸钠作为碱和内核,通过其与稀土铽离子及有机配体乙酰水杨酸( aspirin)反应得到了新型的铽配合物复合碳酸钠核壳荧光材料。荧光显微图像表明该复合荧光材料具有明亮的绿色荧光,发射光谱显示有铽离子的特征发射峰。材料的激发光谱随着碳酸钠用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说明铽配合物在碳酸钠表面的结构并非是单一的,会随着碳酸钠的用量而发生改变。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多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平均荧光寿命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多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稀土配合物Eu(asprin)3phen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稀土配合物Eu(asprin)3phen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制成结构分别为ITO/PVK:RE配合物/LiF/Al(1),ITO/PVK:RE配合物/PBD/LiF/Al(2)的电致发光(EL)器件。发现二者的电致发光谱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器件(1)中,来自Eu^3 的位于594nm(^5D0→^7F1)和614nm(^5D0→^7F2)处的发光强度大致相当,而在器件(2)中,EL主要来自Eu^3 位于614nm的发光,594nm处的发光很弱,与薄膜状态下的光致发光谱(PL)一致。并针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稀土配合物Tb(3-metho)3phen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合成了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Tb(3-metho)3phen,将其掺杂到导电聚合物PVK中改善了配合物的成膜性和导电性,并对掺杂薄膜进行了荧光,电致发光和形貌的研究,实验表明,存在聚合物到稀土配合物的能量传递,利用能量传递我们得到了窄谱带的绿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19.
稀土配合物发光中的能量传递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就稀土发光的能量传递开展了3个方面的初步研究。首先,研究了稀土镧和铕掺杂后共发光的现象和机制;其次是研究了稀土铽配合物作为能量传递桥可以将能量从导电高分子聚乙烯咔唑(PVK)有效地传递给铕配合物;第三,发现通过物理掺杂的方法可以改变稀土铕配合物的激发光谱的形状,使其向着长波长方向移动,这样可以使铕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PVK的发射光谱发生更大的重叠,从而增强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以Ti(SO4)2和Zn(NO3)2·6H2O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钛酸锌的粉体。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所得钛酸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对样品进行了XRD和TG-DTA等分析。钛酸与碳酸锌分子生成的先后顺序影响得到的钛酸锌的结构。在钛酸优先生成的体系中,碳酸锌分子生成之后与周围足量的钛酸分子发生碰撞反应,由于钛酸优先生成且沉淀剂足量,碰撞反应充分且在碰撞反应中钛酸保持过量,反应生成了亚钛酸锌(Zn2Ti3O8)。在碳酸锌优先生成的体系中,钛酸分子生成之后与周围足量的碳酸锌分子发生碰撞反应,由于碳酸锌优先生成且沉淀剂足量,碰撞反应充分且在碰撞反应中碳酸锌保持过量,反应生成了正钛酸锌(Zn2TiO4)。另外,沉淀剂用量和反应温度都影响着最终产物的种类和晶型。沉淀剂用量越多、反应温度越高,越易于生成Zn2Ti3O8或Zn2TiO4。只有在沉淀剂不足、反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才能生成偏钛酸锌(ZnTi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