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数学   2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什么叫圆内格点问题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XX′及YY′,它们相交于一点O,叫做原点。然后在O点的上下左右各作与XX′及YY′相平行的两组直线,使得相鄰两条平行直  相似文献   
12.
大家知道,著名的哥德巴赫问题是数论中至今宋被彻底解决的世界难题。它是由十八世纪中叶提出,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有些进展,特别是本世纪中叶之后,围绕求解哥德巴赫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引进了很多高超的方法,迅速地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道的成就。其中,我国数论学派在华罗度教授和闵嗣鹤教授率领下,近二十多年来,曾获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关于哥德巴赫问题的研究上所获得的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13.
当我們想知道一个整數能不能除尽另一个整數時,一般地,除了是用2,3,5,…这些極个別的數去除別的數之外,總得老老实实去除一除,这件工作是很麻煩的,这裹介紹一种方法,利用它能判別一个數能不能除尽另一个數。在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个數能不能除尽另一数而不用知道它們的商時,这个方法是很適用的。为了說着方便,当然可以假定除數D和被除數N都是正的。我們知道,被除數N越小,除起來就越省力;要是我們对於D和N能找到一个比N小的R,使得D|R是D|N的充分必要条件,那問題不是就简單了嗎?这里介紹的方法的基本意思,就是給出一个規律,使我們对任意的正整數D,N,都能找到一个比N小的R,滿足: D|R(?)D|N  相似文献   
14.
A.Schinzel和W.Sierpinski在他们的谕文里,对于Euler 函数(n)及除数和函数б(n)=∑d的性质,会利用了极其简单而初等的方法获得了一些有趣d/n的结果。华罗庚教授就Euler函数的性质,首先指出採用Brun方法,可以获得相当精密的枯果,中国科学院数季研究所王元同志,根据这一指示,对于的值的分布问题的讨论作出了很好的结论。闵嗣鹤教授指出採用Brun筛法对除数函数τ(n)=∑1,可以解决Schinzel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新知识出版社出版)1955年第2期上,有李锐夫先生作的一篇通论“近代数学的发展”(为方便以下简称“通论”)我觉得李先生在这篇“通论”里,对于数学发展的观点是反映了一些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点的.我想有必要在此提出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怀着无比怀念与崇敬的心情,回忆我们敬爱的老师闵嗣鹤教授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 先生字彦群,1913年3月25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奉新.他祖父是位前清进士,定居北京.祖父对他十分钟爱,竞不让他上小学,亲自教他识字,学习古文,希望他以后学文学.他极为好学,自学了小学课程,并在解算术难题上显露了才华。1925年考入北师大附中,此时他的学习兴趣已倾向于数学了。1929年夏,同时考取了北大和北师大理预科,考虑到学费低离家近,他选择了后者.1931年升入数学系,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校学习期间就发  相似文献   
17.
关于美国中学生历年两项全国性数学考试的部分试题分析(下)邵品琮(青岛大学266071)(接上期)2关于AHSME竞赛试题AHSME是AmercianHighSchoolMathematicsExamination的缩写.按直译的意思是“全美高中数学测...  相似文献   
18.
唐元生  邵品琮 《数学学报》1996,39(2):190-195
本文证明了:如果实值加性函数f(n)满足条件‖f(n+1)-f(n)‖=o(1),(n→∞)这里‖‖表示一实数与最近的整数的距离,则一定有某常数c使f(n)一clogn为整数值加性函数.这证实了KataiⅠ的一个猜想.  相似文献   
19.
谎言与逻辑 谎言与逻辑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人们总是使用逻辑学这一科学武器来识别谎言,分析谁是说谎者,或者透过谎言去洞察事实真相。我们试举几例来说明这一点。 1.张三说:“我从来都是说谎”。现在问:张三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言?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可以肯定,张三现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言。因为张三永远说真话,显然不成立,所以只有两种可能性:张三有时还  相似文献   
20.
§1.从量长度谈起 “数”与“量”是我们数学研究的对象。最早,数(Shù)起源于数(Shǔ)如一,二,三,四,五,…地数(Shù)下去。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如一米,二米,三米,四米,五米,…地量(Liáng)下去。凡是量(Liàng)总可以用一个单位量(Liàng)来量(Liáng),于是就要数(Shǔ),便数(Sh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