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化学   18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晓娟  支蓉  何文平  龚志强 《中国物理 B》2012,21(2):29201-029201
A climate network of six climate indices of the North Pacific air-sea system i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48-2009.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climate index network and the important climate shift, the synchronization behaviour and the coupling behaviour of these indices a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climate network synchronization happened arou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0s, in the middle of the 1970s and at the beginnings of the 1990s and the 2000s separately. These synchronization states were always followed by the decrease of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Each synchronization of the network was well associated with the abrupt phase or trend changes of annually accumulated abnormal values of North Pacific sea-surface temperature and 500-hPa height, among which the one that happene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70s is the most noticeable climate shift. We can also obtain this mysterious shift from the first mode of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of six indices. That is to say, abrupt climate shift in North Pacific air-sea system is not only shown by the phase or trend changes of climate indices, but also might be indicated by the synchronizing and the coupling of climate indices. Furthermore,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1975, there are also abrupt correlation changes in the yearly mode of spatial degree distribution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500-hPa height in the reg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which further proves the probability of climate index synchronization and coupling shift in air-sea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菌、抗氧化以及杀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已经成为近年来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主要生物活性,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聚氨基酸类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吸收性及化学结构匹配性,在生物医用高分子领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聚天冬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可吸收性,合成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功能化修饰等诸多优点。且在体内能够被逐渐吸收代谢,其代谢产物对人体无毒,不会对周围组织、肝肾、血红细胞等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聚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于药物载体、组织工程等生物医药领域相关材料的制备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聚天冬氨酸在生物医用高分子领域内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聚(α,β-L-天冬氨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医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边沿检测技术作为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一支,在目标匹配,交通管控,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精确高效地实现边沿检测对于后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像识别以及图像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实现实时有效的图像边沿检测提出了基于FPGA结合Sobel算法的实时图像边沿检测系统,硬件使用流水线结合并行处理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图像处理的速度;算法设计采用Sobel算法,不但简化了运算同时获得了不错的检测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可高效地达成实时图像边沿检测的设计目的,而且提升了图像的处理效率与边沿检测的效果,便于满足后续图像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S)-苯乙胺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方便地合成了一对非对映的氮杂醇手性配体,研究了它们在锌催化的不对称的Henry反应中不对称催化效果,β-硝醇的加成产物达到中等的催化效果(高达64%的ee值)。 同时探讨了可能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6.
温度关联网络稳定性分析Ⅰ——极端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娟  龚志强  周磊  支蓉 《物理学报》2009,58(9):6651-6658
基于极端温度值、强El Niňo/La Niňa年、温度变化关键区域和极端事件频发年四个方面,研究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极端事件对温度关联网络性质的影响及网络性质相对稳定的可能条件.结果表明,滤除一定比例的极端温度会在一定程度降低网络的连通性, P=0.1和0.9时对应温度关联网络性质变化的拐点,极端低温和高温的界定可以控制在百分比为0.1所对应的温度;La Niňa年长程连边数较El Niňo年明显增加,遥相关作用比较显著,温度变化的关联稳定性较El Niňo年更好一些.热带地区温度变化正常年份的长程和短程连边数均较少,气候变化的各种信号不明显,更难判断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特征.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年对网络性质的影响较小,极端低温事件频发年网络长程连边数明显增加,其关联稳定性较极端事件频发年和正常年更强;四方面的研究均表明对网络性质影响最大的区域为180°E—80°E,15°N—15°S的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网络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该区域是否会受到重大外强迫等作用. 关键词: 极端事件 强El Niňo/La Niňa年 极端事件频发年 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18.
王晓娟  沈柏竹  龚志强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13,62(22):229201-229201
基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 对1951–2010年中国冬季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客观识别. 根据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 将综合指数前60位的事件划分为全国型、东部型、东北-华北型、华北-华南型、北方型和西北-华南型六类;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类型低温事件形成的环流背景场验证了分类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 以1971年1月21日开始的典型事件为例, 分析了事件对应的海温场、高度场和风场的异常, 确定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联系较密切的可能气候因子, 进而分析不同类型事件与各气候指数异常的对应关系. 总体而言,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指数异常偏小、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异常偏小、北极涛动指数异常偏小和冬季风异常偏强时, 发生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概率较高; 且这四种指数的历年冬季平均值达到15%(或85%)极端阈值的年份中, 发生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0.0%, 77.8%, 60.0%和62.5%, 从而为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诊断和预测研究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空间分类 气候指数 极端  相似文献   
19.
以TiCl4为原料, 采用溶胶水解法合成了金红石型纳米TiO2颗粒, 并以其为载体制备了WC/TiO2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等手段分析了WC/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晶相组成和表面形貌. 结果显示样品是由WC, TiO2和W组成, 纳米WC颗粒均匀地包覆在TiO2的表面, 并与TiO2构成了WC/TiO2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WC/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硝基苯的电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WC/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硝基苯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均优于介孔结构碳化钨(meso-WC)和纳米WC颗粒(part-WC).  相似文献   
20.
溶胶-凝胶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制备及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硅溶胶和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制备与性能.一定条件下Na2SiO3溶液经过阳离子交挟树脂除去Na+离子后形成纳米硅溶胶,再经过调节pH值和添加化学添加剂如丙三醇、聚乙烯醇(PVA)形成硅溶胶前体.用甩膜法制备的凝胶二氧化硅薄膜在约550℃下热处理30min后,薄膜孔径分布在55~310nm之间.对硅溶胶的粒度分布、粘度和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形貌、孔率分布和吸附性能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表征,从中得知,通过化学添加剂、调节硅溶胶pH值可控制硅溶胶粒度分布,从而达到控制多孔性硅胶薄膜的徼结构;硅胶薄膜热处理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硅胶薄膜孔径、孔率分布和吸附量.考虑到硅胶薄膜微结构和吸附特性以及高温下多孔硅胶薄膜会出现熔结现象等因素,二氧化硅溶胶pH为7.5时,凝胶薄膜热处理温度550℃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