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7篇
  免费   1375篇
  国内免费   956篇
化学   2232篇
晶体学   45篇
力学   1319篇
综合类   215篇
数学   927篇
物理学   61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348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672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538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414篇
  2003年   369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改善光纤倒像器的对比度传递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京生 《应用光学》2006,27(1):62-65
光纤倒像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光纤板,可将传递图像直接倒转180°并应用于像增强器。由于光纤倒像器的特殊结构,造成光纤随着距扭转轴心的距离增加,数值孔径和光通量逐渐下降。相对于光纤板,光纤倒像器在透过率和对比度传递特性上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改进玻璃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芯皮玻璃间离子扩散和相互渗透的程度,可提高光纤倒像器的实际数值孔径;通过调节EMA吸收量,既能满足像增强器对光纤倒像器荧光屏透过率的要求,又能保证最大程度地吸收光纤中逸出的杂散光,提高对比度。选择合理的芯皮比,不仅可弥补因扭转拉伸造成的皮层厚度减薄,还可进一步增加皮层厚度,抑制光从光纤中逸出。通过以上改进,可改善光纤倒像器的对比度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粒子模拟的方法并考虑电子束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首次直接得到了速调管输出信号的离子噪声图像,阐述了束电子、二次电子、离子、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指出离子噪声所表现出来的相位波动是由电子束速度的波动引起的,电子束速度的变化来源于管内离子数量的变化,离子的数量的变化又与电子束状态变化相互影响,这是离子噪声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次电子对离子噪声产生过程的影响甚微,但是其行为却反映了离子噪声的形成机理. 离子噪声引发的输出信号幅度波动取决于电子束速度和半径的改变,与离子行为密切相关. 关键词: 离子噪声 速调管 粒子模拟 电子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图像系统的广泛应用,对图像的稳定要求也越来越高。图像的运动和不稳定是常见的,往往是由于载体的运动引起的,为了达到图像稳定的目的,就需要对其运动进行描述,然后采用相应的算法进行补偿。给出了运动对图像清晰度的影响及像偏移的估算,并对数字电子图像稳定系统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微光像增强器图像传递信噪比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斌  刘秉琦  满波 《应用光学》2004,25(5):60-61
图像传递信噪比是微光像增强器的重要特性参数.能够全面定量地表征像增强器在探测弱辐射图像时的综合性能,对于确定像增强器的图像探测灵敏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其测试原理.采用高灵敏度低噪声CCD器件作为像管输出图像的探测接收器.并引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利用设计的测试系统实现了典型目标图像传递信噪比的自动测试.多次实验结果表明.陔测试系统具有测试过程自动快速及测试数据准确稳定的优点.相同测试条件下的不确定度优于±3%。  相似文献   
15.
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系统论述涉及强流加速器等强流离子束装置中产生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强流离子束在核材料生产与增殖、洁净核能、放射性废物嬗变、放射性药物生产、重离子聚变、高能物理、核科学与工程、国防与民用工业和医疗等许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年来强流加速器驱动的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因为它比常规核电更安全、更干净、更便宜。但是,强流离子束形成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现象已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需要加以抑制、控制和消除这类现象,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强流离子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不仅必须深入研究这类束晕-混沌的复杂特性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而且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对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并寻求和发展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这就向强流离子束物理和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及其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们首创性地提出了一些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方法,它们包括:非线性反馈控制法,小波反馈控制法,变结构控制法,延迟反馈控制法,参数自适应控制法等,进行重点的介绍。对上述课题当前的主要进展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比较全面综述的评论。最后,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这个崭新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transport of monodisperse as well as polydisperse colloid suspensions in a two-dimensional, water saturated fracture with spatially variable and anisotropic aperture is investigated with a particle tracking model. Both neutrally buoyant and dense colloid suspensions are considered. Although flow and transport in fractured subsurface formation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by numerous investigators, the transport of dense, polydisperse colloid suspensions in a fracture with spatially variable and anisotropic apertur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explored. Simulated snapshots and breakthrough curves of ensemble averages of several realizations of a log-normally distributed aperture field show that polydisperse colloids exhibit greater spreading than monodisperse colloids, and dense colloids show greater retardation than neutrally buoyant colloids. Moreov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perture anisotropy oriented along the flow direction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colloid spreading; whereas, aperture anisotropy oriented transverse to the flow direction retards colloid movement.  相似文献   
17.
18.
CFD在燃煤细粒子凝聚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产生的细粒子富集了大量的有毒痕量元素,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针对燃煤细粒子的形成过程,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基础上,结合气溶胶动力学理论,模拟了烟气中细粒子在圆柱形流场中由于碰撞而凝聚的过程,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细粒子颗粒特征参量(速度、质量、直径和颗粒数目)随流场的变化趋势,为深入研究燃煤细粒子的形成演化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CCD图像的火灾空间定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空间中火源的空间位置的定位,一直是火灾自动探测与自动扑救中的难点。研究了一种利用单一CCD摄像头进行火灾自动空间定位的方法。根据计算机视觉原理,利用固定在自动消防水炮末端的CCD摄像头随水炮旋转扫描时的角度、位移变化,将CCD摄像头在不同位置所拍摄的图像中火源图像坐标和火源的空间坐标建立联系,从而实现了火源空间位置的自动定位。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novel thermally responsive polymer microspheres with magnetic properties. Dispersion and invers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N‐isopropylacrylamide (NIPAAm) and N,N′‐methylenebisacrylamide (MBAAm)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ce of γ‐Fe2O3 nanoparticles. The resulting microsphere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morphology, size, polydispersity, iron content,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swelling using optical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QELS, and AAS. The effects of several variables, such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γ‐Fe2O3, MBAAm crosslinking agent, Span 80 surfactant, 2,2′‐azobis(2‐methyloctanenitrile) (AMON) initiator, and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microspheres were studied. Swelling and thermoresponsive behavior of th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γ‐Fe2O3 nanoparticl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microspheres contained about 8 wt % of iro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changes did not hav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sites. The particles gradually shrink into an increasingly collapsed state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raised to 40 °C since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weakens the hydration and PNIPAAm chains gradually become more hydrophobic, which leads to the collapse of the particles.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45: 5884–5898,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