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0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467篇
化学   2390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64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9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杨春  王建  须沁华 《物理化学学报》1997,13(10):957-960
The basicities of aluminated zeolites β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FTIR spectra of chemisorbed pyrrole. The NH-stretching frequency of pyrrole adsorbed on the samples shifts towards lower wavenumber as the St/Al ratio is decreased and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negative charge on the framework oxygen calculated from the Sanderson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principle, revealing zeolite β to possess a stronger overall basicity after alumination and, therefore, the alumination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basicit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heterogeneity of basic strength occurs and some stronger basic sites appear after alumination.  相似文献   
102.
离子液体的酸性测定及其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乙腈探针红外光谱法测定了[bmim]Cl/AlCl3类离子液体的酸性.结果表明,乙腈可以区分离子液体的酸类型(Bronsted酸或Lewis酸),同时可以指示离子液体的Lewis酸强度.使用[bmim]Cl/AlCl3类离子液体催化二苯醚与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研究了离子液体的酸强度、反应温度和醚烯比对反应的影响,并与AlCl3催化体系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该离子液体对二苯醚与十二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AlCl3.使用离子液体作催化剂显著提高了烷基化反应的产率,简化了产物的分离与提纯,且对环境友好.当控制反应温度为80℃,原料醚烯摩尔比为7,并采用酸强度适中的离子液体时,目标产物单十二烷基二苯醚的产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用荧光素作荧光探针 ,研究了可聚合凝胶因子 4,4′ 二 (α 甲基丙烯酰氧基 1 ,3 亚乙氧基羰基丙酰氨基 )二苯甲烷 (BMDM)在二苯醚的凝胶化过程中的聚集状态 .研究结果发现 ,与荧光素在二苯醚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相比 ,在凝胶中出现了 1 0~2 5nm的红移 ;而且发现分子凝胶的凝胶化时间随着BMDM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偏振荧光法研究分子凝胶的取向发现 ,该分子凝胶的形成过程是从各向同性的溶液(P0 =0 )向各向异性的溶胶 (P>0 )转变 ,再向各向同性的凝胶 (Pgel≈ 0 )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6.
For the first tim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ombohedral LaNiO3 and LaCuO3 oxides, using 57Fe Mössbauer probe spectroscopy (1% atomic rat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both oxi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crystal structure and metallic properties, the behavior of 57Fe probe atoms in such lattices appears essentially different. In the case of LaNi0.99Fe0.01O3, the observed isomer shift (δ) value corresponds to Fe3+ (3d5) cations in high-spin state located in an oxygen octahedral surrounding. In contrast, for the LaCu0.99Fe0.01O3, the obtained δ value is comparable to that characterizing the formally tetravalent high-spin Fe4+(3d4) cations in octahedral coordination within Fe(IV) perovskite-like ferrates. To explain such a difference, 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energy diagrams analysis and the calculations within the cluster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have been developed. It was shown that in the case of LaNi0.99Fe0.01O3, electronic state of nickel is dominated by the d7 configur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al ionic “Ni3+-O2−”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case of LaCu0.99Fe0.01O3 a large amount of charge is transferred via Cu-O bonds from the O:2p bands to the Cu:3d orbitals and the ground state is dominated by the d9L configuration (“Cu2+−O” state). The dominant d9L ground state for the (CuO6) sublattice induc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57Fe probe cations a charge transfer Fe3++O(L)→Fe4++O2−, which transforms “Fe3+” into “Fe4+” state. The analysis of the isomer shift value for the formally “Fe4+” ions in perovskite-like oxides clearly proved a drastic influence of the 4s iron orbitals population on the Fe−O bonds character.  相似文献   
107.
小分子荧光探针在蛋白质标记与成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晶  石景  傅尧 《化学通报》2007,70(7):507-512
小分子荧光探针由于其体积小、合成简单等特点在蛋白质成像技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领域的研究融合了生物化学、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等相关学科,是当今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能够专一性地与目标蛋白质(POI)结合的小分子探针较少,设计和合成方法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小分子荧光探针,关注它们在活体标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8.
报道了一种基于发夹型荧光探针的甲基化酶活性的分析方法, 甲基化酶和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被设计在发夹型探针的茎部, 四甲基罗丹明(TAMRA)被连接在探针的5'端, 其荧光被连在3'端的熄灭基团4-(4'-二甲基对胺基偶氮苯)苯甲酸(DABCYL)所熄灭. 限制性内切酶可切割未发生甲基化修饰的探针, 导致探针的发夹结构遭到破坏, 引起TAMRA荧光信号的恢复. 根据荧光信号的恢复程度可实现对甲基化酶活性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分析抗肿瘤药物对DNA甲基化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为筛选针对基因甲基化异常引起的恶性肿瘤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应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研究了钼酸铵在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原子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350K时,钼酸铵经历MoO_3和Mo_4O_(11)中间产物转变为MoO_2(s)。在更高温度下,MoO_2(s)首先还原为Mo_2C,而后进一步转变为MoC(s)。MoC再分解为Mo(s)。钼的原子化起源于Mo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0.
DNA分子在气液界面的组装相变特性及其LB膜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树玺  张兴堂  杜祖亮  党鸿辛 《化学学报》2003,61(12):2013-2015
对十八胺与DNA在气液界面上组装及其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AFM观察了不 同压力下转移的DNA复合LB膜结构。发现在低表面压时,DNA复合单分子膜表现为技 术发散的分形结构;随着压力的升高,DNA复合膜逐渐由紧密的网状排布结构变为 团聚的块状和团簇结构。表明通过调节膜压,可使膜内DNA分子的构象发生大的变 化,从而生成具有特定形态的二维纳米图案。这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结构的DNA LB膜 可望为合成新型生物纳米结构有序功能体系提供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