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化学   127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We prepared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panels using solution impregnation of continuous lyocell (regenerated cellulose) fibers with a cellulose mixed-este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atrix. We examined both fiber-matrix adhesion and melt consolidation in an effort to produce uniform panels having low void content and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We characterized the 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acetylation on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the cellulose fiber and cellulose ester. Whereas wood fiber acetylation had previously been observed to result in significant strength gains in (discontinuous) wood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the same matrix material), we did not observe a similar increase in strength in the continuous lyocell cellulose fiber system. This suggests that interfacial stress transfer is not a limitation in this system. This was confirmed by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fiber-matrix adhesion was considerable in the absence of fiber surface modification. We then systematically varied melt consolidation conditions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ime) in an attempt to define optimum consolidation parameters by using 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 methodology. We measured both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ILSS) and composite void volume. We found that a minimal void content (ca. 2.83 vol. %) occurred at moderate temperatures (200°C), low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81.4kPa) and long press times (13min). This was also where we maximized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ILSS) at a value of 16.3MPa. This agrees with the regression model predictions. We observed the highest tensile properties at the ILSS and void-volume optimal-consolidation condition: a tensile modulus of 22GPa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246MPa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2.
近年来 ,化学反应的奇异现象[1~ 3] 如振荡、混沌、时空图案等激起了化学家的极大兴趣 ,非线性反应机理不仅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且是复杂现象研究的基础 .Orbán发现的 H2 O2 -SCN- -OH- -Cu2 + 反应体系呈现闭系、开系振荡和周期性化学发光现象[4~ 6 ] .我们发现体系也呈现复杂振荡、双节律、两种不同型的 p H振荡[7,8] 和无铜催化振荡[9] ,为此提出双振荡反应机理 ;Cu2 + 在封闭体系振荡和开系复杂振荡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分 ,它在此非线性反应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解释出现的各类复杂动力学现象 .本文…  相似文献   
133.
顺-1-呋喃乙酰基-2-对位取代苯基-6,6-二甲基-5,7-二氧-螺-[2,5]-4,8-辛二酮和顺-1-噻吩乙酰基-2-对位取代苯基-6,6-二甲基-5,7-二氧-螺-[2,5]-4,8-辛二酮与甲醇于封管中80℃反应72 h得到β-呋喃甲酰基-γ-甲氧基-γ-对取代苯基-丁酸甲酯及β-噻吩甲酰基-γ-甲氧基-γ-对取代苯基-丁酸甲酯,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MS及APT。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核糖核酸酶A(RNaseA)在丁酸十二铵(DAB)-环己烷反胶束溶液中催化水解胞苷2',3'-环单磷酸酯的动力学,数据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催化机理.以kcat/Km表示酶催化活性时,Rnase A在反胶束溶液中的催化活性是在水溶液中的14~30倍.无论是固定DAB浓度还是固定H2O与DAB浓度之比,随增溶水量的增加,kcat/Km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5.
十二水合硫酸铁铵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华亭  林进 《合成化学》2000,8(6):550-552
以十二水合硫酸铁铵为催化剂,由丁酸和异戊酸合成了丁酸异戊醋,优化了酯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方法简便,酯化率可达96.5%。  相似文献   
136.
盐溶液对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蛋白质的溶解度、变性、解离为次级结构以及酶的活性’‘’等)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蛋白质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分子,直接研究它与电解质的相互作用比较困难.因而,对蛋白质的模型化合物氨基酸和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氨基酸在氯化钙、碱金属卤化物(LICI,NaCI,KCI,CsCI,KBr,KI)、硫氨酸钾和氯化控水溶液中的体积性质已有文献报导’‘-”.丁酸钠是一种有机盐,丁酸根离子具有疏水的丙基和亲水的核基,因而它对氨基酸的作用与简单阴离子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丁酸钠在水溶液中…  相似文献   
137.
固定化根霉细胞催化拆分(R,S)-环氧丙醇丁酸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乙烯醇包埋、硫酸钠固定法对根霉( Rhizopussp.Bc0-09)菌体细胞进行了固定化,所得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和稳定性. 对固定化细胞催化( R,S)-环氧丙醇丁酸酯水解反应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对pH值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 30 ℃下, 反应初速度在pH 值为5.5 时最大; 酶的立体选择性在pH值为5.5~6.0 时最高, 对映体比率( E值)为57. 对温度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pH 值为5.5, 反应初速度在55 ℃时最大; 酶的立体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固定化细胞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8.
荧光法研究环丙沙星-铜(Ⅱ)-DNA的三元络合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铜(Ⅱ)、真核生物DNA之间二元、三元络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铜(Ⅱ)和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铜(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强度变化计算了二元、三元体系的形成常数,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环丙沙星、铜(Ⅱ)和DNA结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9.
硫酸铜催化合成二元酸系列酯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牛梅菊  尹汉东 《合成化学》1999,7(3):321-324
以硫酸铜为催化剂,合成了20种二元酸系列酯,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活性好、操作简便、无三度污染、酯收率高、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经正交试验得出已下酯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