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2747篇
化学   2937篇
晶体学   67篇
力学   62篇
综合类   70篇
数学   183篇
物理学   201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应用乙酸锰、高锰酸钾和丙酸(或氯乙酸)混酸体系合成,得到了2个基于Mn12O12核心的十二核锰配合物,分子式分别为[Mn12O12(O2CMe)8(O2CEt)8(H2O)4].2H2O(1)和[Mn12O12(O2CMe)12(O2CCl3)4(H2O)4].4MeCO2H.8H2O(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结晶于四方晶系I4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b=2.650 5(3)nm,c=1.349 7(3)nm,Z=4;配合物2结晶于四方晶系I41/acd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b=2.7067(1)nm,c=2.5880(2)nm,Z=8。这2个配合物结构都具备Mn12O12核心,与其他经典Mn12明星分子的核心相似。中心的Mn4O4立方核通过μ3-氧桥被非共面的Mn8O8环聚集在一起,而16个η2-μ-混合羧酸以不同方向在外围充当连接桥,同时提供了酸性环境。文中还分析了混酸体系的pKa值对配合物结构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荣成  蒋疆  李清禄 《无机化学学报》2012,28(10):2217-2222
通过水热的方法合成了一例新的过渡金属硼酸盐K7{(BO3)Zn[B12O18(OH)6]}·H2O(1),并对其进行了红外,热重,能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和粉末衍射分析。晶体学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mn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36 51(4)nm,b=0.909 61(3)nm,c=1.304 05(5)nm,V=1.466 72(9)nm3,Z=2,R1=0.049 7,wR2=0.146 8。对{(BO3)Zn[B12O18(OH)6]}7-阴离子簇的量化分析显示此簇中的端基BO3基团对前线分子轨道的贡献最大。除端O原子外,BO3端基的原子电荷较其它B和O原子电荷低。  相似文献   
993.
在水溶液中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了具有较好荧光性能的金纳米团簇(GSH-AuNCs),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基于Cu2+对该GSH-AuNCs的荧光具有选择性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且简便的检测痕量Cu2+的方法。考察了检测体系中GSH-AuNCs的浓度、反应时间、pH值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GSH-AuNCs的荧光强度与Cu2+的浓度分别在5.0×10-9~4.0×10-6 mol/L(R=0.9940),4.0×10-6~2.0×10-5 mol/L(R=0.9950)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0×10-9 mol/L。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对团簇的平均结合能、镶嵌能、垂直离化势、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电荷布居分析、自然键轨道(NBO)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对于Au12M(M=Na,Mg,Al)团簇,它们形成了内含M原子的最稳定的笼状结构.然而对于Au12M(M=Si,P,S,Cl)团簇,它们却形成了以M元素为顶点的稳定锥形结构.在这些团簇中发现Au12S团簇相对是最稳定的,这是由于Au12S团簇形成了稳定的满壳层的电子结构.自然电荷布居分析表明:对于所有的Au12M(M=Na,Mg,Al,Si,P,S,Cl)团簇电荷总是从Au原子转向M原子.自然键轨道和HOMO分析表明Au12M团簇中发生了Au原子的s-d轨道和M原子的p轨道间的杂化现象.  相似文献   
995.
针对大学课程中价层电子对互斥(VSEPR)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VSEPR理论的理论基础、过渡金属不适用于VSEPR理论的原因以及与杂化轨道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B3LYP下的赝势基组LanL2DZ,研究了InnAsn(n=1~20)团簇的基态几何结构、相对稳定性、电子性质及其振动光谱.结果表明,当n=5~11时团簇的基态构型为层状结构;当n=12~20时团簇的基态构型为笼状结构.团簇平均结合能、二阶能量差分和HOMO-LUMO能隙均在n=9,12,18出现极大值,说明In9 As9、In12 As12和In18 As918)为幻数团簇.另外,HOMO-LUMO能隙的计算结果表明InnAsn(n=1~20)团簇具有宽带隙半导体特征.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KN3)n(n=1~5)团簇各种可能的结构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 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 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分布和稳定性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 KN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直线型, (KN3)n(n=2~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环形结构, (KN3)n(n=4~5)团簇最稳定结构是由(KN3)2团簇最稳定结构形成的平面和空间结构. N-N 键键长在0.1156~0.1196 nm之间, N-K键键长在0.2357~0.2927 nm之间; 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 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 且与K原子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 金属K原子与N原子之间形成离子键. (KN3)n(n=1~5)团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80~2230 cm-1, 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稳定性分析显示, (KN3)3团簇具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考虑电子自旋极化作用,本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全电子投影缀加平面波赝势法理论,采用局域自旋密度近似LSDA,对Ni13Pr3B2金属间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计算体系晶格常数,电子结构和磁性能。结果表明,Ni13 Pr 3B2为带隙很小的金属导体。LSDA近似下体系原子间存在复杂作用类型,Pr原子与近邻Ni、B原子以离子键作用为主,Ni原子与近邻Ni原子间表现共价作用情形。体系存在Pr -Ni铁磁耦合,总磁矩约2.80212μB,主要由Pr原子磁矩提供,自旋极化引起体系Pr-4f、Ni-3p、Pr-5p电子自旋劈裂为体系表现磁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1+G(d)水平上计算并分析了Li2Bn(n=1-10)团簇的几何结构及电子性质.同时,讨论了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二阶能量差分和极化率.研究表明: Li2Bn(n=1-10)团簇基态大多为立体构型. 能级间隙和二阶能量差分结果表明Li2B8是幻数团簇.对平均线性极化率和极化率的各向异性不变量研究表明,基态Li2Bn团簇的电子结构随B原子的增加虽然趋于紧凑,但尚未形成特定的堆积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LanL2DZ方法对PdnZr(n=2~8)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在优化出的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PdnZr(n=2~8)团簇的生长模式,计算了团簇基态的平均结合能,离解能,二阶能量差分以及最高占据轨道与最低空轨道之间的能隙.研究表明,较大尺度的PdnZr(n=2~8)团簇的基态是通过在Pdn-1Zr的基础上增加一个Pd原子并与其中的Zr原子相连而形成的;在纯钯团簇中掺杂锆原子后可以提高团簇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可以降低团簇的化学反应活性;PdnZr(n=2~8)基态团簇中的电荷转移总是从Zr原子到其他Pd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