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化学   1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73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44篇
物理学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对无限大天然裂缝油藏试井资料的曲线拟合问题,给出了一套理论图版的计算公式,并采用双重误差控制法与对数搜索法进行理论曲线的搜索,从而使试井资料的曲线拟合实现了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拟合速度和精度.大量计算实例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计算速度快,而且相应的软件使用十分方便灵活,对均匀介质和双重介质都实用.  相似文献   
312.
爆破荷载作用下,既有隧道衬砌的振动安全振速控制标准制定,大多以既有隧道完好为前提条件,不考虑病害因子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与实际不相符。为此,以既有新岭隧道旁拟建新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既有隧道衬砌裂缝和背后空洞的实际分布特征与规律,建立带裂缝与空洞的二维、三维结构模型,分析裂缝、空洞对衬砌动力响应的影响,提出以振速为指标的标准管理体系。结果表明:裂缝的最不利分布位置为迎爆侧边墙处,裂缝的存在增强了既有衬砌对S1应力(拉应力)的响应,振速控制标准的制定应以S1应力和裂缝径向深度为控制指标;当裂缝径向深度为(0~1/8)h、(1/8~1/2)h和>(1/2)h(h为衬砌厚度)时,控制标准分别为12、10和8 cm/s。空洞的最不利分布位置为拱顶,空洞的存在增强了既有衬砌对S1应力和振速的双重响应,以增强振速响应为主,振速控制标准的制定应以振速、空洞面积及纵向长度为控制指标,空洞工况下,控制标准为12 cm/s;空洞沿隧道纵向长度小于7 m时,监控范围为3~4倍纵长;空洞沿隧道纵向长度大于7 m时,监控范围为1~1.5倍纵长;纵向长度小时,倍数取大值。  相似文献   
313.
贺福强  罗红  姚学练  平安 《应用光学》2020,41(3):508-515
针对光照不均、多种复杂背景并存的工况下,采用传统阈值分割方法难以有效将露筋与背景分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图像分割与多特征滤波的自适应桥梁露筋检测算法。首先,将灰度图像的灰度值进行投影并寻找露筋在投影图上形成的波谷及其坐标;其次,以波谷坐标为中心设置分割范围对灰度图进行行和列的分块,然后对合并行和列分块的灰度图像进行局部阈值分割;最后,基于多特征滤波实现露筋特征的提取。采用该算法对7种常见的露筋进行验证。实验表明:该方法的平均误检率、漏检率和与人工测量的露筋长度相对误差分别为5.15%、3.89%和3.74%,误差符合公路病害评定标准,实现了复杂环境下露筋的自适应识别。  相似文献   
314.
为准确捕捉裂缝表面粗糙度对暂堵剂在干热岩粗糙裂缝内运移规律的影响,本文分别构建了矩形、三角形和半圆形干热岩粗糙裂缝物理模型,提出了一种描述人工裂缝表面粗糙度的方法,然后基于CFD-DEM双向耦合多相流模型,分析了裂缝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对粗糙暂堵剂缝内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缝内颗粒速度随裂缝表面粗糙度增量的减小而逐渐减小;颗粒受力随裂缝表面粗糙度增加呈正态分布;颗粒温度受裂缝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15.
以吉首市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为背景,基于预制管廊施工回填过程中的原型观测试验和ABAQUS中的“生死单元”功能,建立管廊施工回填过程的三维动态数值模型,研究施工回填过程中装配式管廊的受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回填阶段管廊结构受力变形呈“两阶段”变化,管廊覆土深度小于2 m时,管廊结构整体上受力变形较小,管廊覆土深度大于2 m时,管廊结构受力变形基本呈线弹性增长;覆土荷载对预制段、现浇段、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3种不同断面处的管廊结构产生的纵向受力变形整体上大于横向变形,管廊结构顶板和底板跨中位置受力变形明显;就断面变形差异而言,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处横向受力变形明显。考虑施工过程中管廊的受力变形特性,在管廊结构设计时,对管廊结构顶板和底板的跨中、预制段承插口、尤其是预制段与现浇段搭接等部位需加以特别考虑。  相似文献   
316.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numerous natural joints of shale pose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predic⁃ tion of the hydraulic fracture geometry extension.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 fully coupled numeri⁃ cal model for elastoplastic hydraulic fractures was established with natural fractures and bedding planes consid⁃ ered. The numerical model was validated with the KGD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Blanton’s curve.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model solution of linear elasticity, the hydraulic fractures are prone to enter the natural weak interface due to the rock plastic deformation. The rock plastic deformation area mainly lies in the reservoir layer during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the case of rock ductile damage, the hy⁃ draulic fracture is more likely to penetrate the bedding plane. Hydraulic fractures can directly penetrate natural fractures and bedding planes at high injection rates due to large driving forces. The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 terms of hydraulic fracture extension in elastoplastic formations. © 2023 Editorial Offic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