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2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ITER驱动次临界包层总体结构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介绍了ITER驱动的次临界包层结构设计,沿环向360°整个次临界包层被分成36瓣,单瓣包层以等离子工作腔为分界面被分为内、外两部分,分别由第一壁结构、支承结构、燃料区结构、产氚区结构和锆包壳结构等组成。有别于ITER装置现有的小模块包层结构,单瓣内、外包层被设计成一种整体式内置结构,从而减少了裂变燃料区中大量内嵌冷却剂压力管道接头数量、缩短了换料周期并节约了成本。同时考虑到ITER装置本体结构空间对次临界包层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既能满足包层热工-流体要求又能实现包层工程焊接安装的管道汇总结构。最后运用Pro/e建模软件建立了包层三维CAD结构图,为后续结构力学分析输出了有限元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2.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中子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能源系统,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正在开展概念研究,包层研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建立了Z-FFR包层设计模型,分析了包层影响因素、中子平衡、通量与功率密度、燃耗等方面,表明该包层设计在50年内能量放大因子、氚增殖比和燃料增殖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4.91,1.294和5.140,满足设计要求。针对聚变源的脉冲特性进行了包层的瞬态中子学分析,发现燃料区中子脉冲可分为聚变中子、瞬发裂变中子和缓发裂变中子脉冲三个部分,绝大部分热量约在0.01s内沉积。结果较完整地给出了Z-FFR包层的中子学参数,为概念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为了验证国际热核聚变堆(ITER)的产氚和能量获取等性能,各国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实验增殖模块(TBM)设计方案。其总体功能相同,但具体技术路线有区别,不同之处包括冷却剂选择、产氚材料选择、中子倍增剂选择、产氚区布置形式、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等方面。通过对各TBM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先进产氚包层方案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04.
为部分验证中国固态增殖剂TBM 模块中原尺寸模块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研制工艺的可行性,针对性地开展了TBM 小模块(仅高度为1/3)研制工作。在前期设计工作基础上,开展TBM 小模块结构详细优化设计与分析,提出模块加工、连接及集成装配等工艺方案,为TBM 小模块的工程化试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用JAEA水冷包层(WCSB)模块侧壁的流量分配实验验证了SST湍流模型,建立了水冷包层模块第一壁的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第一壁各冷却管中的流量分配情况。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壁模型入口集管中存在复杂的流动行为,冷却剂可以明显的区分为主流和逆流两大部分,其中主流进入冷却管的位置是影响流量分配的主要因素,逆流区形成了一系列次级涡流和沿管壁的环向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壁模型中,在所以条件下,各冷却剂通道中存在流量分配不均匀现象,流速最大值与最小值偏差均小于2%。  相似文献   
106.
详细介绍了ITER驱动的次临界包层结构设计,沿环向360°整个次临界包层被分成36瓣,单瓣包层以等离子工作腔为分界面被分为内、外两部分,分别由第一壁结构、支承结构、燃料区结构、产氚区结构和锆包壳结构等组成。有别于ITER装置现有的小模块包层结构,单瓣内、外包层被设计成一种整体式内置结构,从而减少了裂变燃料区中大量内嵌冷却剂压力管道接头数量、缩短了换料周期并节约了成本。同时考虑到ITER装置本体结构空间对次临界包层的限制,提出了一种既能满足包层热工-流体要求又能实现包层工程焊接安装的管道汇总结构。最后运用Pro/e建模软件建立了包层三维CAD结构图,为后续结构力学分析输出了有限元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07.
包层泵浦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层泵浦技术以其独特、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希望能推动光纤通信新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包层泵浦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包括包层泵浦光纤放大器、包层泵浦光纤激光器以及作为光纤拉曼放大器、激光器泵源的大功率掺镱双包层激光器。并且展望了包层泵浦技术中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8.
109.
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项目是一个大型的能源科学项目,也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演示利用聚变能大规模商业发电的科学与技术可行性。ITER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包层技术,它的基本设计工作在2001年就已经完成,之后又进行了一些比较大的改进,这些改进中包括了冷却系统。冷却系统是由很多的径向管组成的方阵(如图1),整个屏蔽包层的冷却主要由这些径向管完成,它们分别位于8个系列上,系列之间是串联关系,在图1中,冷却剂流经系列的顺序是6-58-74-32-1。每两个系列通过前集管组成一对(总共4对),如系列6和5,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研究了包层泵浦全光纤调Q激光器。掺Yb光纤为增益介质,光纤光栅和光纤的垂直端面作为腔镜,利用光纤中的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光纤干涉环实现了较稳定的自调Q脉冲输出。在连续泵浦方式下得到了脉宽3.6ns、周期约25μs、峰值功率600W的光脉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