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化学   2篇
力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数学   980篇
物理学   4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加工系统中,顾客的决策行为不仅受价格影响,同时对交货时间敏感,而且不同的顾客对时间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本文采用排队理论,研究了垄断环境中策略顾客行为和机器故障干扰的加工系统最优定价问题,证明了最优定价的存在性,设计了最优定价的求解方法。通过数值算例,讨论了实际需求比例、最优定价和最大利润关于加工成本、单位时间维修成本、机器故障频率和平均维修时间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说明机器故障修复时间增加比故障频率增加对企业利润造成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62.
本文考虑政府对废弃产品回收的奖惩约束措施,针对一类由制造商、零售商构成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基于博弈论方法研究了新产品和再制造品存在定价差别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模式下的定价策略,得出了闭环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定价策略和利润,并分析了政府约束措施对闭环供应链运作的影响。研究表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效率高于Stackelberg博弈分散决策,为此设计了一个收益共享协调定价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进而分析了政府回收约束情况下再制造过程利润超过制造过程的再制造优先条件。算例分析验证了定价策略及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3.
李凯  李伟  安岗 《运筹与管理》2017,26(5):37-44
基于上游垄断、下游双寡头竞争的纵向市场结构,在讨价还价博弈的框架下,构建了下游零售商均无买方抗衡势力和单个零售商具有买方抗衡势力两种情况下的,上游供应商最优定价形式决策模型,分析了买方抗衡势力对供应商定价形式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供应商利润角度来说,当零售商均无买方抗衡势力时,两部收费制和RPM(转售价格维持)是等价的,且都优于线性定价;当单个零售商具有买方抗衡势力时,RPM优于两部收费制,同时也优于线性定价,但是两部收费制与线性定价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在此结论之上,本文还讨论了政府对RPM采用不同规制政策时,供应商最优的定价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964.
孟辉  周明  董纪昌 《运筹与管理》2017,26(11):129-133
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是一个用来描述赚取收益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指标,是衡量风险调整后的财务绩效的一个有效工具,在银行业中得到广泛采用。近年来,在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业务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收益和风险。本文重新考虑了有再保险控制下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并得到:在一般再保险自留函数下,我们证明了分层再保险策略是最优再保险形式;进一步,我们获得了最优再保险分层水平及最优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最后,我们也给出了算例及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965.
该文提出了判断运输问题悖论是否存在的对偶规划条件以及目标函数差值模型,并针对运输悖论中存在的两个颇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增加运量而总运费不增的最大调整量问题以及产销地的单位运价不合理问题,给出了用以获得最大运量调整方案的最大供需量模型以及通过改变不合理运价来消除悖论的合理定价法,并辅以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66.
郑军  林蔓佳  胡蓉 《经济数学》2020,37(2):104-110
在综合考虑平台、商家和会员三方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包含任务动态分配机制的动态规划模型,结合金融定价思想刻画任务定价问题,并通过空间可视化对珠三角地区劳务众包平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任务打包并引入激励规则对动态定价模型进行了改进.最后,通过模拟仿真得出改进后模型的任务完成率为88.10%,相比平台现有定价模型(62.50%)和改进前的动态定价模型(85.20%)任务完成情况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为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平台的商品定价、以及地理位置信息与平台会员的关系等实证和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67.
电信市场存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关系,运营商针对异质性消费者的定价机制设计更是直接影响其利润的实现,本文利用机制设计方法,分析了电信运营商的双寡头垄断定价策略,研究发现:(1)运营商的核心利润来源于低类型消费者的总剩余。低类型消费者的消费扭曲来源于运营商提供给高类型消费者过高的信息成本。要想改善低类型消费者的不满和消费扭曲,需要降低对高类型消费者的优惠幅度。(2)电信运营商的最优定价随竞争对手的价格同向变动。(3)电信运营商最优定价与消费者对该运营商的服务体验成正比,与消费者对竞争对手运营商的服务体验成反比。所以,运营商应当不断优化自己网络的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服务体验,进而才能有涨价的空间。  相似文献   
968.
论文将公平偏好引入商业信用供应链的运作中,研究公平偏好如何影响供应链的商业信用和定价策略。论文在三种情况下,即仅供应商关注公平,仅零售商关注公平和双方均关注公平,运用Stackelberg博弈分析了供应商的最优商业信用期及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研究发现,当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时,零售价格与其公平偏好程度无关;零售商的公平偏好程度越大,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期限越长。当仅供应商具有公平偏好时,供应商的公平偏好程度越大,零售商的零售价格越大,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期限越短;当双方都具有公平偏好时,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关于双方偏好均为增函数;供应商的商业信用期限为自身偏好系数的增函数,为零售商偏好系数的减函数。供应链成员的效用为自身偏好系数的增函数,对方偏好系数的减函数;双方具有公平偏好时,供应链利润小于无公平偏好时的供应链利润。  相似文献   
969.
王虹  孙玉玲  周晶 《运筹与管理》2013,22(6):117-122
针对由风险规避型制造商拥有的直销渠道和风险规避型零售商拥有的传统零售渠道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模型,首先研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风险规避信息为共同知识条件下,直销渠道和传统零售渠道的定价决策。进一步分析制造商风险规避度为私有信息条件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定价策略,探讨精炼贝叶斯均衡定价的存在条件。研究表明,信息非对称条件下,零售商即使存在信念的修正,其零售渠道的定价与制造商的定价决策类型始终保持一致,而制造商的最终定价策略选择有多种。在不同参数条件下,该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  相似文献   
970.
Kevin Daly  Vinh Vo 《Physica A》2008,387(16-17):4261-4271
Recent evidence by Campbell et al. [J.Y. Campbell, M. Lettau B.G. Malkiel, Y. Xu, Have individual stocks become more volatil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diosyncratic risk, The Journal of Finance (February) (2001)] shows an increase in firm-level volatility and a decline of the correlation among stock returns in the US. In relation to the Euro-Area stock markets, we find that both aggregate firm-level volatility and average stock market correlation have trended upwards.We estimate a linear model of the market risk–return relationship nested in an EGARCH(1, 1)-M model for conditional second moments. We then show that traditional estimates of the conditional risk–return relationship, that use ex-post excess-returns as the conditioning information set, lead to joint test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usually the ICAPM) and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in its strong form.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expected market risk based on implied volatility extracted from traded option prices and we discus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mplied volatility depends solely on expected risk. We then regress market excess-returns on lagged market implied variance computed from implied market volatility to estim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cted market excess-returns and expected market risk.We investigate whether, as predicted by the ICAPM, the expected market risk is the main factor in explaining the market risk premium and the latter is independent of aggregate idiosyncratic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