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05篇
化学   713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180篇
综合类   103篇
数学   290篇
物理学   6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31.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浦东新区垃圾堆放的地质环境特征之后, 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区内现有30个典型垃圾堆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和综合适宜性分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2.
谢大吉  贾京柱 《实验力学》1994,9(3):192-200
利用现场足迹特征,分析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体态、行走姿势等个人形体特点,常称为给罪犯“画像”。这一技术在侦破案件中起了一定作用。(1)研究人在常态下行走时留在地面上的平面足迹反映出压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压力与年龄的相关性,从中研究出分析年龄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年龄的准确率。(2)研究平面足迹压力与人的性别、身高、体态、行走姿势的相关性找出各自的科学分析方法。(3)从分析理论上全面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3.
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过程具有空间特性, 其影响因素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作者开发的地质灾害图象分析系统(GHMIAS)是以典型地质灾害为主要对象、以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应用性地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有独特的空间分析模型扩充, 融矢量、栅格和Windows图形用户对象为一体,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相互转换, 具有丰富的制图功能和高质量的制图输出, 可以快速生成灾害专题图件。  相似文献   
134.
摩擦过程中真实接触面积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斌  高志 《摩擦学学报》1996,16(1):61-69
灰色系统理论是近几年以随机过程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发展较快.为了使这种理论应用于摩擦学研究领域,从光全反射测量和计算机数值计算两方面,考察了粗糙表面接触时真实接触面积的随机特性,指出摩擦过程中的真实接触面积是一种含有随机成分的变化量,研究目标应当侧重于真实接触面积的变化趋势和范围,而不是它的精确解.在此基础上,首次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对静态和动态接触条件下真实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灰色分析,建立了精度比较高的预测真实接触面积的灰色模型CM(1,1).这种模型对动、静接触面积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动态跟踪描述摩擦过程中真实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5.
A numerical model that treats density-dependent variably saturated flow and miscible salt transport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seawater intrusion in the Korba aquifer of the eastern coast of Cap-Bon in northern Tunisia. We examine the interplay between pumping regimes and recharge scenarios and its effect on the saline water distribution. More localized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examine, in vertical cross sections, the effects of well location and soil type and the role of the vadose zone in possible remediation actions. The exploratory simulations suggest interes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nsaturated zone and the saltwater–freshwater interface with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from shallow unconfined coastal aquifers, involving in one case feedback between seawater intrusion and the high pressure head gradients around the pumping-induced drawdown cone and in another case threshold-like interface displacement for tight soils such as clays. The data processing steps undertaken in this GIS and modeling study are described in some detail, and a critical assessment is given of the data availability and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successful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seawater intrusion risks in heavily exploited coastal aquifers such as those found in the semi-arid regions of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It is shown how, with the aid of GIS, reasonably reliable information can be assembled from maps, surveys, and other sources of geospatial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an approach that is necessary in the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with acute water resource problems but with limited means for undertaking systematic data acqui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ctions. Nonetheless the need for more concerted monitoring of relevant parameters and processes and of closer coordination between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is stressed. An idea of the extent of over-exploitation of the Korba aquifer is obtained by examining the pumping and rainfall/infiltration data,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pport groundwater pumping as the mechanism for and seawater intrusion as the origin of the salt contamination observed in the soils and subsurface waters of the Korba plain.  相似文献   
136.
圆形截面是工程中常使用的截面形式之一,但圆形截面的配筋计算较为困难,存在双重非线性(材料和截面宽度变化的非线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了计算均匀配筋的超越方程组,且须迭代求解,无法手算.另外,一些圆形截面构件(如桥墩、桩基的预制桩和灌注桩等)的截面尺寸大,构件长,钢筋用量大,若采用均匀布置的配筋方式,中性轴附近的钢筋应力小,强度利用率低,经济性差.若采用非均匀配筋,在远离中性轴的外围区域布置受力钢筋,可大幅节省钢筋用量,且能充分利用钢筋及混凝土的强度.为此本文通过应变计算应力,再计算出内力的方法推导计算圆形截面配筋的公式,并将计算结果绘制成了能计算配筋的无量纲诺模图,由此可快速手算配筋,该图通用性强,可用于任意直径大小及C50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一能快速计算配筋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7.
满应力准则是对超静定型钢桁架进行优化设计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收敛速度很慢甚至不收敛,这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对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型钢压杆稳定设计直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满应力优化设计的一种新方法——面积比法,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过程的收敛速度,降低了设计成本,供有关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8.
中国沿海地质环境与区域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岩石圈动力学的基础特征, 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存在南北分异的格局, 阐述了沿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全球及中国近百年海平面变化,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海岸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 对沿海地区未来的地质环境与灾害趋向做了初步评估, 并认为中国沿海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最后, 对影响沿海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9.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剑  李晓  杨志法 《力学学报》2005,13(3):305-309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深切河谷两岸分布,与河流发育演化史密切相关。15万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经历了新构造期以来抬升速率最快的一次构造幕,山原期夷平面上升了100m,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高陡岸坡,卸荷效应显著;同时,该时期三峡地区的气候受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间冰期可能存在相似的暖湿古气候环境,降水极为丰富。三峡库区的大型古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且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库区滑坡的发育演化是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0.
天水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天水地区断裂活动性的实地调查和断裂带氡气含量测试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分级,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研究了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断裂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断裂活动是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