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488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鱼肉中微囊藻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鱼肉中藻毒素的含量。用BDS C18色谱柱,以水(含1%三氟乙酸):甲醇=30:70(V/V)溶液为流动相,238nm紫外检测。鱼肉样品用甲醇-水和丙酮混合溶剂提取,经正已烷萃取后,将有机相弃去,水相用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法检测限为10ng/g,峰面积标准曲线在50-250ng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85.1%-88.2%。  相似文献   
102.
藻类肝毒素的富集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苑宝玲  曲久辉 《分析化学》2001,29(12):1406-1408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蓝绿藻肝毒素进行富集与分离。以悦目颤藻为研究对象,选择最佳方式破坏其细胞,使其释放出细胞内肝毒素,对肝毒素进行SPE富集提取。用反相HPLC技术,以C18柱作分离术,32%乙腈-水(含0.01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达到了对藻类肝毒素的良好分离。  相似文献   
103.
以BJS 202008《蘑菇中α-鹅膏毒肽等6种蘑菇毒素的测定》方法为基础,参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CNAS-GL006《化学分析中的不确定度评估指南》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蘑菇中6种蘑菇毒素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与评定,包括样品重复测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样品处理。通过计算各个不确定度分量,得到测量结果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蘑菇中6种蘑菇毒素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136.4~141.4μg/k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3.98~5.74μg/kg(k=2)。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受样品重复测量和标准溶液配制的不确定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4.
黄冬梅  钱蓓蕾  于慧娟 《色谱》2007,25(6):953-954
建立了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测定贝类产品中三唑磷残留量的方法。采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采用二氯甲烷提取、正己烷去脂和反萃取的方法处理样品。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 μg/L,检测限为10 μg/kg,回收率高于80%,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  相似文献   
105.
皮建辉  全妙华  曾雄智 《色谱》2007,25(3):399-403
应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化学合成了海南捕鸟蛛毒素-Ⅲ,并优化了其最佳氧化复性条件。最佳的氧化复性条件为pH 7.5的重蒸水溶液体系,样品质量浓度为0.1 g/L,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分别为 1.0 mmol/L和0.1 mmol/L、L-Arg浓度为1.0 mol/L。复性产物经质谱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607.68;与天然毒素等量混合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单一峰;膈神经-膈肌标本生理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毒素具有与天然毒素相同的生物学活性,从而可确定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6.
应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方法化学合成了敬钊毒素-V(JZTX-V)分子N-端酪氨酸残基剪切体(Y1-JZTX-V),并且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对不同条件下的氧化复性结果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该剪切体的最佳氧化复性条件:0.1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7.50、1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0.1 m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样品浓度为0.05 mg/L、复性温度为4 ℃。膜片钳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敬钊毒素-V剪切体Y1-JZTX-V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表达的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与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0±2.5) nmol/L和(39.6±3.2) nmol/L。与天然的敬钊毒素-V相比,该剪切体对大鼠DRG细胞上的TTX-S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基本一致,但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却大大降低,表明敬钊毒素-V分子N-端的酪氨酸残基是一个与TTX-R钠通道结合活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07.
背角无齿蚌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背角无齿蚌(Amodonta woodiana woodiana)的胚胎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该蚌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38,NF=76,核型为18m 20sm,未发现性染色体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8.
以文蛤、缢蛏和泥蚶3种滩涂贝类为研究对象, 评估了3种滩涂贝类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尾水处理效果. 在流水模式下比较不同贝类及密度对水质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 所有实验组均显著降低了水体总悬浮物; 泥蚶对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 文蛤对弧菌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静水模式下的结果表明 滩涂贝类对尾水处理效果与流水模式趋势相似, 静水模式下高密度(?m-2)贝类更能有效净化水质, 而适当降低贝类密度(?m-2)有利于去除养殖尾水中的弧菌总数. 静水模式下对水体菌群研究结果表明 高密度(?m-2)文蛤组和高密度(?m-2)缢蛏组水体菌群Chao1、可观测物种指数升高, 泥蚶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方面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9.
污染环境中三维竞争系统的生存阈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积分均值法,首次讨论了带有毒素影响的三维竞争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得到了各种群平均持续生存与绝灭的阈值.文中所得结论对环境污染以及生物种群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文[5,6]的主要结论包含在本文的结果中.  相似文献   
110.
将纯化的天然虎纹捕鸟蛛毒素 Ⅴ经盐酸胍变性 30min后 ,在pH 3 0、反应温度为 37℃的条件下与三羧甲基磷酸 (TCEP)反应 12min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其全部去折叠中间体 ,通过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MS)进行鉴定 ,并利用烷基化反应对这些去折叠中间体予以进一步确证。根据其保留时间 ,分析虎纹毒素 Ⅴ各去折叠中间体的色谱行为 ,初步探讨了多肽或蛋白质构象异构体反相色谱行为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