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3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85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53篇
物理学   3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在线LC-GC联用接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晖  穆乃强 《色谱》1998,16(3):211-214
综述了在线LC-GC技术的接口形式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52.
用融熔法制备分散有ZnS:Mn2+纳米晶的纳硼硅(Na2O-B2O3-SiO2)玻璃在不同温度、时间对样品进行退火处理,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晶.研究了玻璃基质中ZnS:Mn2+纳米晶的EPR谱、微波功率饱和EPR谱及发射光谱,发现Mn2+有二种组态,即替位组态和间隙位组态.分析结果表明替位组态Mn2+及周围立方晶场的畸变程度直接影响光学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53.
本文使用5孔探针,在近失速工况下,对3种不同叶顶间隙时的后置蜗壳斜流叶轮进出口流场三维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并将实验结果与非失速小流量的出口流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54.
轴向间隙对动 /静相干叶排内部非定常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文献[3,4]所发展的滑移界面技术,求解了不同轴向间隙时某一透平级内的非定常流场, 发现轴向间隙由0.152倍栅距变化到0.533倍栅距时,监测点速度u的相对振幅由26.27%下降为7.94%; 速度v的相对振幅由21.34%下降到7.3%。计算结果表明轴向间隙的增大将使动/静叶排间的相互干扰作用减弱,从而使其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减小,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5.
间隙线性反馈控制混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国辉  周世平  徐得名  赖建文 《物理学报》2000,49(11):2123-2128
提出了两种控制混沌的线性间隙反馈方法.该方法由控制相和非控制相组成,通过选取合适的反馈系数和控制相时间,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所需稳定的周期轨道.分别对一维的声光双稳系统和二维的类Henon吸引子进行计算机模拟,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既定的系统按照给定的周期轨道演化,并且是大范围可控的. 关键词间隙线性反馈 混沌 类Henon映射 Lyapunov指数  相似文献   
56.
针对自触发预电离开关在不同电压等级下应用不同气体介质的需要,以及在双边驱动电磁脉冲模拟器中加载正负极性脉冲的需求,研究了预电离间隙在N2、N2/SF6混合气和SF6中正负极性下的击穿特性。研究了不同介质中间隙的击穿电压和时延随气压的变化规律,对比了正负极性下的间隙击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预电离间隙在N2中的击穿过程相对更为稳定,且N2中击穿电压随气压变化线性度最佳。相比N2和混合气,间隙击穿电压仅在SF6中随气压增大呈现饱和趋势。在一定气压范围内,N2在负极性下的击穿电压略高于正极性,混合气和SF6中负极性下的击穿电压明显高于正极性,间隙的击穿过程具有一定的极性效应。相比混合气和N2,间隙在SF6中的正负极性击穿电压绝对差值和击穿时延绝对差值都相对较高,为减小双边自触发预电离开关的同步时延差,应首选N  相似文献   
57.
用整体钻柱静力模型和间隙元法,分析了长中半径水平井钻柱的接触非线性问题,算出了钻柱与井壁接触摩擦阻力的分布,为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8.
具有径向流的间隙结构广泛存在于轴承结构与旋转机械中,间隙中的流固耦合作用可能影响整体结构的运动稳定性。基于理论间隙模型和核主泵的实际结构,本文对径向间隙流引起的轴向振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当间隙的一个壁面产生轴向振动并处于旋转状态时,壁面受到由径向流引起的时变轴向力,因此间隙为叶轮提供附加的轴向刚度和阻尼。通过研究以水为介质的理论间隙模型,发现径向间隙流会引起负的等效轴向动力系数(刚度和阻尼),并且流道形状是影响间隙轴向动力特性的重要因素。扩张流道和平行流道会产生负的轴向动力系数,特别是负阻尼会引起结构振动发散;而收缩流道间隙具有稳定的轴向动力特性。最后,对AP1000核主泵原型叶轮间隙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隙会引起轴向负刚度,并且在一定工况下出现负阻尼,此时系统轴向稳定性及结构安全运行将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9.
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磨损率与接触应力、滑动速度和材料硬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并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测试,结果表明,训练良好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样本所蕴含的内在磨损规律,且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基于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力模型对含间隙曲柄滑块机构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获得间隙机构运动副的接触应力和相对滑动速度,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磨损模型对轴套的磨损进行迭代磨损预测分析,发现随着曲柄转数的增加,轴套表面一些特定位置处的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轴套表面出现非均匀磨损现象,其原因是间隙机构运转过程在一些特定位置处产生了较大接触应力和碰撞力。  相似文献   
60.
为考察含双间隙连杆机构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在仿真中,基于ADAMS软件建立了一个非线性接触力模型。同时,设计和建立了一个实验装置来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分别讨论了间隙尺寸、加载频率和加载力幅值对接触碰撞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的存在会影响传递力曲线,使机构产生明显的振动冲击,间隙大小和加载速度是影响机构动态响应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