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86篇
化学   59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61篇
综合类   22篇
数学   73篇
物理学   2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41.
化学键的键裂能(也称离解能)定义为在标准条件下:键均裂前后各个物种生成热的代数和,即:DH~0(R—X)=△tH_(208)~0(X·())+△fH_(298)~0(R·())—△fH_(298)~0,(RX())(1) 因此测量化学键的键裂能等价于测量自由基的生成热。Benson等经过近三十年,准确测  相似文献   
42.
从位错和能量的观点出发,分析了畸变原子和普通原子间的能量差别,结果表明:位错原子的电动势比普通原子的电动势高出大约2.1V,溶解速率是普通原子的1017倍。提出了金属裸表面溶解的模型。理论计算得到了裸体表面溶解电流和位错密度的关系。利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快速划破装置测试了不同应力应变状态下321不锈钢单晶体在3.5%MgCl2水溶液中裸体表面溶解电流。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3.
延性金属的层裂行为包含孔洞成核、长大和聚集过程,其中孔洞聚集难以通过实验方法直接观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延性金属层裂过程中孔洞之间的聚集行为和竞争机制,讨论了孔洞间初始韧带距离、孔洞直径和孔洞位置分布对孔洞聚集的影响。通过实时统计孔洞长大过程中直径的变化,定量分析孔洞聚集的起始时刻。计算结果显示:当初始韧带距离由20μm增加至50μm时,相同孔径孔洞间聚集的起始时间不断延长,聚集时的直径增长加速度由1.717 Gm/s2降至0.602 Gm/s2;具有不同孔径比的孔洞之间发生聚集时,小孔优先向大孔靠拢;45°分布方式的孔洞在长大阶段的直径增长加速度最大,约为3.179 Gm/s2,且最早发生聚集。计算结果显示,在三孔聚集中,初始韧带距离和孔径相同的孔洞之间几乎同时发生聚集并贯通,且孔洞间聚集的起始时间随着初始韧带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大孔向附近小孔聚集的起始时刻较迟。计算结果揭示了层裂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孔洞长大和聚集的细观物理过程,对了解材料层裂的物理过程和本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
假设屈服强度正比于剪切模量,分别构建了四种强度模型,并用于数值模拟Ly12铝的平面冲击波试验的质点速度剖面以及钨合金的平面冲击波试验的锰铜计应力记录.研究发现,基于Steinberg等的屈服强度模型比较符合实验.还对平面冲击波试验的层裂现象进行了简化的数值模拟,其中,采用了该文作者所提出的一种基于空穴聚集的层裂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分别引入了层裂过程的早期及后期应力松弛方程.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利用摄动方法,得到了幂硬化材料平面Ⅰ型裂纹端应力奇异场的一个解析表达式,并与HRR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当硬化指数在[1,∞)变化时,应力场的结构形式不发生变化,为三角函数的线性组合。在一定的幂硬化指数变化范围内,解析解是数值解的很好近似,对应力分量σ_(θθ)和σ_(vθ),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该解析解形式简洁,明了,可为弹塑性断裂的工程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46.
液体炸药滑移内爆加载下钢管的变形与层裂破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液体炸药滑移内爆加载方式,研究了不同炸药厚度和外壳条件下20钢圆管的内聚变形和破坏特征。实验中,钢管发生了较大径向应变,应变值大致随炸药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在炸药厚度不低于3mm时钢管变形均匀,轴对称较好;药厚小于3mm时其变形不再是基本轴对称收缩,管子表面出现扭转褶皱。各种装药厚度下,均未观察到预期的层裂破坏。对未层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7.
含气多孔介质卸压层裂的间隔特征——突出的前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含气多孔介质在卸压下的拉伸破坏有两种模式-层裂和突出,达到或超过临界破坏条件,引发骨架层裂破坏,达到或超过更强一些的临界突出条件,则引发突出,从采煤实践中逐次掘进的长过程看,层裂是已达破坏条件而未到突出条件的情况,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突出。实验表明层裂显微镜规律的间隔特征,因而与层裂相关的瓦斯浓度变化和地音信息可以认作是突出的前兆,如果在内部形成破坏区,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有可以导致延时突出,石门自  相似文献   
48.
闫相桥 《力学学报》2006,38(1):112-117
提出了平面弹性介质中主裂纹与微裂纹相互作用问题的有效数值计算 方法. 通过把适于单一裂纹的Bueckner原理扩充到含有多裂纹的一般体系,将原问题分解 为承受远处载荷不含裂纹的均匀问题,和在远处不承受载荷但在裂纹面上承受面力的多裂纹 问题. 于是,以应力强度因子作为参量的问题可以通过考虑后者(多裂纹问题)来解决,而 利用提出的杂交位移不连续法,这种多裂纹问题是容易数值求解的. 列举 Cai和 Faber为评价主裂纹与微裂纹相互作用问题的近似方法而列举的算例,说明 该数值方法对分析平面弹性介质中主裂纹与微裂纹相互作用问题既简单又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9.
裂尖超钝化:实验、理论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卫  郭田福  傅增力 《力学学报》1993,25(4):468-478
本文报道了在改性聚丙烯裂尖平面应变段发生超钝化的实验发现。利用环向冷拉模型,可说明裂尖超钝化的形成取决于冷拉传播速率与加载率之比。裂尖超钝化可使材料韧性,尤其是冲击韧性的改善,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在超弹性-粘塑性各向异性损伤的有限变形本构模型下进行了详尽的数值计算。模拟结果成功地再现了裂尖超钝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0.
吉兵  崔元庆 《力学季刊》2019,40(2):274-282
基于文献中报道的试验结果,本文考虑非均匀的畴变过程区,它包含一个位于中心的饱和区和环绕饱和区的渐变区.为了描述外加应力引起的部分铁弹畴变,本文采用一个显式的基于最小能量原理的非均匀畴变准则.考虑离面极化的压电陶瓷,假设其初始极化矢量平行于离面方向.畴变后的电畴位于面内,具体方位由最大释放功来确定.基于非均匀畴变准则,本文给出了裂尖处非均匀畴变区几何及畴变体积分数的分布.并在静止裂纹和稳态扩展裂纹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了铁弹畴变对裂尖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静止裂纹尖端处的畴变减小了材料的起裂强度;(2) 准静态稳态裂纹附近的畴变增加了材料的断裂强度.且理论预测的R曲线渐近值与试验结果定量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