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化学   129篇
综合类   2篇
物理学   2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采用VIS和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SOD)与组氨酸钴(Ⅱ)〖Co(His)〗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外加组氨酸钴(Ⅱ)、磷酸盐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水溶液中原酶活性中心Cu(Ⅱ)和Zn(Ⅱ)离子可被外加的组氨酸钴(Ⅱ)部分诱导,交换出来,而Co(His)。中的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形成“Co-SOD”酶衍生物各组分,并相应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与此同时,外加  相似文献   
62.
采用VIS,ICP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2SOD)与组氨酸钴(Ⅱ)(Co(HiS)。直接相互作用时溶液pH值、作用时间对此类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的pH值越高,作用时间越长,超有利于类此相互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63.
我们首次发现的铜锌超氧歧化酶(Cu2Zn2SOD)与氨基酸等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现象,是一种前人未研究过的重要的生化新现象[1]。在此新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用ICP,VIS,NMR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又从不同角度拓展研究了Cu2Zn2SOD酶与两类不同化合物,即无机氯化钴(CoCl2)、有机组氨酸钴(Co(Ⅱ)(His)n)的直接相互作用,发现酶活性中心金属离子同样与外加的这两类不同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相应地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还发现Co(Ⅱ)(His)n比CoCl2与酶相互作用更强、更快,Co(Ⅱ)(His)n中的Co(Ⅱ)更易进入酶中,更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4.
用碳糊修饰电极测定氨基酸的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10%氧化铝的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测定组氨酸的伏安法。 在0.05 mol/L 丁二酸-硼砂(pH=3.5)底液中在-0.6 V出现一还原峰, 结合2.5次微分技术测定组氨酸, 在3.20 ~130 μmol/L 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对标准偏差为3.4%, 检出限为0.4 μmol/L。 检测灵敏度比文献报道有较大的提高。 文中还讨论了电极过程。  相似文献   
65.
应用分子力学计算得到了α-丙氨酸和L-组氨酸在溶液中的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镧系离子诱导位移的分析和模拟, 计算了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的13^C NMR作接触位移, 模拟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 在α-丙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 Ce^3+, Pr^3+, Nd^3+与丙氨酸的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形成双齿配位; Sm^3+, Eu^3+, Tb^3+, Dy^3+, Ho^3+, Er^3+, Tm^3+, 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 在L-组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 Ce^3+~Eu^3+与组氨酸的两个氧原子和α-氨基的氮原子形成三齿配位, 镧系离子Tb^3+~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 同时, 还讨论了pH条件对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用NMK法测得不同pH值条件下组氨酸14N谱,用反转恢复法测得14N的T1值。根据14N谱及T1值快速且准确地证实了组氨酸在不同电离情况下的结构。  相似文献   
67.
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配合物: [Cu(L-His)(5'-AMP)]Cl2.4H2O,[Cu(L-His)(5'-GMP)]Cl2, [Cu(L-His)(5'-IMP)]Cl2.2H2O,[Cu(l-Lys)2(5'-GMP)]Cl2.6H2O, Na2[Cu(L-Lys)2(5'-GMPH_2)].6H2O,Na2[Cu(L-Lys)2(5'-GTPH_2)].6H2O, Na2[Cu(L-Lys)2(5'-IMPH_2)].10H2O. IR及NMR谱表明, 5'-嘌呤核苷酸以嘌呤碱基上的7-N原子与Cu(II)配位。在5'-嘌呤核苷酸形成的配合物中, 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但是Na2.5'-GMPH-2和Na.5'-GTPH-2的磷酸根参与配位, 而Na2.5'-IMPH-2的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68.
高氯酸铒与α—组氨酸络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9.
本文对铜(Ⅱ)-组氨酸配位吸附波的极谱行为进行了研究,该波属不可逆波。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其条件生成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对电极反应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稀土组氨酸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十二个稀土与L-组氨酸(L-His)的固体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Ln(His)3(NO3)32H2O(Ln=Y,La,Ce,Pr,Nd,Sm,Eu,Gd,Tb,Dy,Er,Tm)。并通过配合物的IR、UV、H-NMR、TG-DTA、磁化率及在水中的摩尔电导等的研究,表征了这些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稀土组氨配合物中配体通过羟基氧原子与镧系离子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